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近平法治思想、海洋經濟、人工智能、重點人群就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張文顯指出,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也是實踐的理論、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習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強調我們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并明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在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問題上,向全社會釋放正確而明確的信號。近5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深刻把握法治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關系,提出“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奮力建設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等目標任務,使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更好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形成了指引我國法治實現現代化的科學理論。我國的法治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現代化,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雙向互動推進的法治現代化,是大國的法治現代化。我國的法治現代化是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的法治現代化,既與世界各國的法治現代化有著共同特征,如實施憲法、監督和制約公權力、尊重和保障人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是賡續中華法治文明的法治現代化。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榮:把握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指出,海洋經濟作為兼具系統性、戰略性的特殊區域經濟形態,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戰略地位。從國家戰略層面看,海洋經濟增長夯實海洋強國根基。從經濟循環視角看,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國民經濟循環的廣度與深度。從高質量發展維度看,海洋經濟是推動經濟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的重要領域。從國際合作視野看,海洋經濟是參與全球海洋分工、維護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核心載體。“十五五”時期,需要在解決矛盾與克服挑戰中,把握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取決于產業升級、生態保護與空間優化的協同與平衡,需立足海洋資源稟賦與區位優勢,需融入全球海洋經濟分工體系,應強調陸海統籌,實現陸地與海洋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要立足其系統性、戰略性特征,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走出一條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可持續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要著力提升海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堅持海洋生態可持續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海洋經濟治理。
摘編自《光明日報》
【蔡昉:主動引導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蔡昉表示,當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人工智能將無所不能,并危及各種就業崗位,進而為此憂心忡忡時,實際上陷入了一個悖論式的思維定式。應對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就業沖擊,不應該聽天由命,更不應該試圖阻礙技術本身的發展。唯一不可回避且正確的選擇,是主動引導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方向,避免或應對好人工智能沖擊就業的自發效應。雖然關于未來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誰將占據統治地位的問題,目前尚無定論,但可以設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兩種智能各自具有相對優勢,仍將和平共處。這提供了一個足夠大的空間,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相關技術,通過重新安排工作任務、重塑生產流程、拓展勞動者能力邊界,一方面在企業內部推動人機協作模式,另一方面催生人機協作的新業態,穩定乃至增加人類勞動力的崗位。既然人機協作可以通過多種路徑實現,也就意味著有多種創造就業的可能性。例如通過任務的重新組合和配置,讓機器人接管那些程式化、重復性的工作,同時幫助勞動者轉向決策性、更具創意、需要隨機應變等性質的崗位;通過增強任務復雜性和延伸產業鏈,增加人機協作型崗位;在推動技能升級的同時創造互補性崗位;降低各行業的崗位技能門檻等等。
摘編自《北京日報》
【韓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根本途徑在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政治經濟學系主任、二級教授韓晶表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較大,勞動力供需匹配矛盾仍然突出。在此背景下,加大穩就業政策支持意義重大。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根本途徑在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更好發揮數字經濟對就業創業的提振作用,創造出更多新職業,為勞動者提供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帶動就業作用,在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對新興產業創新衍化的基礎上,創造大量新興崗位,從而有效吸納更多勞動力,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民營經濟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擴大穩崗擴崗專項貸款支持范圍,深化政銀合作,優化業務流程,進一步提升貸款便利度。提高相關企業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健全惠企政策精準直達機制,推動創新創業政策資源進一步向民營企業傾斜,支持民營企業穩崗擴崗,形成促就業的長效機制。強化對企服務,對穩定提供新增就業崗位的民營企業,一攬子兌現社會保險補貼、吸納就業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等政策。2025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222萬人的歷史新高,面對艱巨的促進就業任務,要持續拓寬市場化就業渠道,穩定公共崗位規模,推動用人單位與高校開展精準供需對接、建立穩定合作關系。同時,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是保持就業大局穩定的重要支撐,要將農民工就業創業與鄉村全面振興密切結合。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突出縣域特色,合理確定主導產業,延長產業鏈,吸收更多農民工就近務工。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陳銳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