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制造業、思政教育、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貢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林:要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林指出,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標識性概念。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一方面,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法治篇”和“文化篇”,為建設法治中國和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能夠更好發揮法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此外,價值觀是法治精神的文化內核。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有利于推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切實增強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治保障。新時代新征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必須在更高水平上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要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確保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始終體現正確價值導向。要從增強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實踐性和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實效性這一現實需要出發,用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大眾化方式充分表達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豐富內涵。要從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全局出發,加強頂層設計、作好統籌謀劃,把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融入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各方面。要加強全社會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宣傳教育,不斷筑牢全社會堅定法治自信、樹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風尚的精神文化基礎。
摘編自《人民日報》
【張培麗: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培麗表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要發展先進制造業,就必須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只有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才能鍛造出新時代的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其次,當前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制定發展戰略、出臺鼓勵政策,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必須抓住先機,搶占先進制造業發展制高點,在新領域新賽道贏得競爭優勢。應當看到,我國擁有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具有搶占先進制造業發展制高點的產業基礎和市場條件,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制度優勢,有能力也有信心進一步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搶占先進制造業發展制高點,要突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一是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高高端制造業的市場占有率。二是要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高制造業附加值。三是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布局未來產業,占領未來競爭高地。四是要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其與制造業深度融合。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成斌:推進高校“大思政課”建設】
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王成斌指出,近年來,在新時代高等教育實踐中,“大思政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態,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增強了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時代新人發揮了重要作用。推進高?!按笏颊n”建設,思政課程是核心與基礎,確保思政教育的方向性和科學性。其中,教師是思政課教學的主導者,在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師需主動適應教育變革,創新教學理念、內容與方法,實現思政教育與學生成長的深度融合。社會實踐是延伸與拓展,強化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大思政課”建設要積極拓展社會實踐場域,打破傳統“課堂”空間束縛,向廣闊且復雜多樣的“社會”場域延伸,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習、職業規劃,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軌跡,構建起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的育人體系。創新創業是提升與創新,提升思政教育的時代性和前瞻性。創新創業教育應樹立“頂天立地”的理念,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社會需求,緊跟高校自身發展規劃,實現教育目標與社會需求的有機統一?!暗诙n堂”成績單是支撐與保障,完善思政教育的評價體系。“第二課堂”成績單將抽象的思政教育目標轉化為可量化、可追蹤的素養指標,構建“價值引領—能力塑造—發展成果”三維框架,實現思政教育目標具象可感。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體系,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整體效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陳金龍:深刻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貢獻】
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華南師范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陳金龍認為,經歷抗日戰爭,我們深刻認識到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要性,民族凝聚力得到增強,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中國國際聲望和國際地位得到提升,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奠定了重要基礎。以大歷史觀來審視這個偉大勝利,將其置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長河中來把握,才能充分認識其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首先,民族強盛歸根結蒂要發展生產力。20世紀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之所以敢于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生產力發展的程度和水平遠超同期的中國。經歷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發展生產力對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要性,倡導通過國家工業化、科學技術的發展、發揮知識分子作用促進生產力發展。其次,凝聚力量夯實勝利和強國根基。為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全國各民族、各黨派、各階級團結起來,形成抗日的強大合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夯實力量基礎。抗日戰爭的勝利,促使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包括領導地位的彰顯、領導能力的提升、領導干部的成長,造就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領導力量和領導核心。此外,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是在一定國際背景下展開的,國際關系的協調、國際地位的提升,對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影響深遠。抗日戰爭勝利,創造了有利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國際條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貢獻,贏得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可和支持。
摘編自《經濟日報》
?。ü饷骶W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