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永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全球不可持續危機的根本出路,代表人類發展方向。目前,全球綠色轉型處于關鍵十字路口,個別大國在處理環境與發展關系上開歷史倒車,貿易保護主義和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阻礙全球環境治理和綠色發展進程。
在紛繁復雜的全球發展形勢下認清正確的歷史方向,應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各種挑戰,加快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完整準確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生態文明的實質。這就需要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文獻原著中尋找答案。在此歷史關口,《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以下簡稱《文選》)的出版發行正當其時,不僅對于理解和加快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也成為中國引領全球綠色發展新范式的重要思想與行動指南。
生態文明代表人類發展方向
《文選》首先回答了為什么需要生態文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人類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發展奇跡。中國為什么不繼續過去的發展模式,而是在世界上率先提出生態文明和新發展理念,并堅定不移地推動綠色轉型?原因在于,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建立的傳統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生態文明面臨新的歷史機遇。《文選》指出,生態文明是實現永續發展的需要。“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這種全球范圍的不可持續危機,背后是工業革命后建立的傳統發展范式和傳統工業文明的危機,要靠發展范式轉變和新的文明形態來解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這意味著,從歷史階段來看,生態文明是較工業文明更高級的文明形態。
中國傳統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發展問題,是世界面臨的普遍問題。正如我們不能用傳統農業文明的思維去理解和推動工業文明一樣,我們也無法用傳統工業文明的思維去理解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只有跳出傳統工業文明的思維,從文明形態轉變的高度,才能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意義、歷史性成就、實現機制、國內外挑戰,進而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質,是對工業革命后建立的現代化概念的重新定義,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代表。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解決工業革命后全球發展模式不可持續這一世界性難題,肩負著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成功,也給全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推動發展范式轉變的思想指南
生態文明建設對所有國家來說都是一個新事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如果說在過去學習西方現代化的過程中,后發國家更多的是將實現發達國家那樣的現代化作為目標的話,那么現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則意味著現代化目標及其實現方式均發生了深刻變化。思想的引領是成功的關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探索的智慧結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思想指引。
目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同時也面臨各種困難。其中,首要的困難是如何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問題。比如,一些人將環境保護和減排當作經濟發展的負擔,未能認識到其背后的經濟發展機遇;一些人看到個別大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改弦易轍,就認為中國減排的國際壓力減輕,可以在行動上放緩;一些人看到“十四五”期間節能減排壓力大,就想當然地認為“十五五”的節能減排目標應該降低。一些地方將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當作加快高碳投資以促進短期經濟增長的最后時間窗口;一些部門在經濟低迷時往往失去綠色轉型的戰略定力,通過非綠色投資刺激經濟,忽視其對今后轉型的代價。
上述種種現象,都是沒有真正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結果。實際上,目前,人們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一些模糊不清的認識,都可以在《文選》中找到正確答案。對《文選》原著的研讀,不僅是完整準確全面地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在要求,也是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正確方向以及建立新型生產關系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會放緩。”
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帶來實踐上的重大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中國在發展觀上發生深刻變革,采取了力度空前的環境保護措施,環境保護和發展之間的關系發生轉折性變化,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成就,同時經濟邁上一個大臺階。尤其是以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新興綠色經濟,不僅成為重要的增長來源,而且成為解決全球環境危機和引領全球綠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由此可見,檢驗一項行動是否符合生態文明內在要求的一個簡單標準,就是如何對待環境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將二者關系看作相互協調、相互促進關系的就是生態文明,反之就是傳統發展方式。如果不跳出傳統思維框架,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和貫徹就會發生偏差。目前,一些打著生態文明之名的行為,實則是傳統“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變種,一些做法甚至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相悖。《文選》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匯編出版,是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根本遵循。
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突破口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新的知識體系。《文選》對于發展的基本問題的反思與回答,重構了發展的底層邏輯及其背后的哲學基礎,從而也重構了人與自然以及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成為以新的科學范式構建中國生態文明自主知識體系的思想指導。現代知識體系很大程度上是傳統工業時代的產物并為其服務,很多現代知識無法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需要。比如,綠色發展的基礎是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生態農業等,其需要的知識體系就不同于化石能源、燃油車和化學農業。
更重要的是,這些應用知識體系背后的理論基礎及其哲學基礎亦不相同。構建中國生態文明自主知識體系,不是簡單地將傳統工業時代的理論應用于解決環境危機,而是從環境危機出發,對發展的基本問題及其哲學基礎進行重新反思。一旦對為什么發展、發展什么和如何發展這些發展的基本問題及其背后的哲學基礎進行重新思考,就會形成新的原創性知識體系。因此,生態文明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構建生態文明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總之,生態文明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根本,必須依靠新的思想引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探索的智慧結晶,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指南。通過學習《文選》原著,可以完整準確全面地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好地推動綠色發展范式轉變,讓中國的發展成為世界的機遇。《文選》的出版,對深入理解與加快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國與世界的綠色繁榮發展均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