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明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
低空農林作業是指運用無人機、載人直升機等低空飛行器,在農林生產中執行植保噴灑、播種施肥、病蟲害監測等作業任務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這一模式將傳統的地面作業轉移到空中,實現了作業效率的指數級提升,作業成本較傳統模式大大降低。無人機作業還不受地形限制,能實現精準作業,徹底解決了傳統農機“下不了田、進不了地”的痛點。
低空農林作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在我國使用愈發廣泛,正深刻改變著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在種植環節,無人機播種技術已經在水稻、小麥等大宗作物上廣泛應用,能夠短時間內完成大面積作業,確保農作物適期播種。在田間管理環節,植保無人機的精準噴灑技術不僅提高農藥利用率,減少20%至30%的農藥使用量,還通過GPS定位和變量噴灑技術,實現精準施藥,有效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通過無人機監測數據建立的農田數字化檔案,能夠為農業保險定損、土地流轉定價等提供科學依據。無人機技術還與高光譜遙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深度融合,探索精準農業管理的新模式。
作為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河南在低空農林作業領域的探索實踐具有重要典型意義。目前,河南植保無人機保有量在全國位居前列。在重大病蟲害防控中,無人機統防統治發揮了關鍵作用,有力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在鄭州、開封等地的示范田塊中,低空農林作業新模式已經實現對小麥條紋花葉病、玉米大斑病等病害的早期預警,為及時防控爭取了寶貴時間。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低空農林作業也面臨著挑戰。專業人才短缺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既懂農業又會操作無人機的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影響了技術推廣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在技術層面,續航能力仍是制約無人機大規模應用的關鍵瓶頸。目前,主流植保無人機的單次作業時間普遍在20分鐘至30分鐘,難以滿足大田塊連續作業需求。在政策層面,涉及跨區域作業、夜間作業等低空空域的管理規定仍不夠明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無人機作業服務的靈活性。
未來要積極推動無人機從傳統植保作業向農業保險查勘定損、農產品質量溯源、農田環境監測等新興領域延伸,特別是在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等高附加值領域發揮更大價值。同時,創新融資租賃、設備共享等商業模式,降低成本,繼續擴大市場應用,讓更多小農戶也能夠享受現代化農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