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時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度召開,釋放了城市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具有戰略地位的強烈信號。城市更新是新時代黨和國家的重要工作,是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城市高質量發展”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用好數智技術強化城市安全韌性
當前,城市治理風險和挑戰日益增多,各類災害、安全事故易發多發,常態化城市運行管理常被打破,城市治理模式向跨區域、跨空間轉變。國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志廣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智技術加速發展,廣泛應用到城市治理各領域,通過全時段、全要素、全流程覆蓋,推動城市治理轉型升級。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創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要適應城市治理新形勢新要求,以數據、技術、場景深度融合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是以設施互聯為基礎,打通城市治理多重邊界。利用數智技術加速城市治理設施互聯互通,打造信息全覆蓋、要素全聯通的城市治理全景“一張圖”,構建數據融合、系統互聯、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的跨界聯動治理機制。二是以場景應用為牽引,推動城市治理智能升級。聚焦城市規劃建設、社區治理、交通管理、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建設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推動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中實戰應用,實現態勢全面感知、趨勢智能研判、協同高效處置、調度敏捷響應、平急快速切換。三是以基層治理為重點,提升城市治理協同效率。要以數據融合利用推動基層治理協同,帶動民政、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門治理資源整合。四是以精準智能為導向,創新城市治理手段。要推動區塊鏈在教育、就業、養老、醫療健康、食品安全、社會救助等領域應用,提升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智能化、精準化水平。【詳情】
讓城市更智慧一些
在有限的空間約束下,城市發展面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市民訴求日益多元、治理效能有待提升等挑戰。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吳曉林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以智慧化賦能城市精細治理,成為引領新階段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深入人心。智慧城市建設經歷了從技術驅動到系統集成、從單點應用到整體協同的演進,不僅為人民群眾帶來了便捷高效的服務,也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成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注腳。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擘畫了“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藍圖。智慧城市建設,是實現這一藍圖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支撐。讓城市更智慧、更聰明,需在更深層次著力。智慧之根深植于“人民性”的土壤。深化智慧城市的人民性,關鍵在于尊重并激發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一方面,大數據、人工智能要動態捕捉不同群體多元需求,推動服務向“需求牽引”躍升;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者需將“人民城市人民建”落到實處,積極拓展群眾參與的便捷渠道;同時,智慧城市建設需要重視數字包容,必須彌合“數字鴻溝”,強化“適老、適小、適弱”化改造。智慧之力迸發于“組織變革”的驅動。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除了破除部門壁壘、夯實數據基座以外,更重要的是運用數字技術厘清各類組織和主體權責,將權責邊界清晰錨定于數字流程,確保每項職責皆“有數可依”。在權責明確后,須同步優化跨部門、多主體協同機制,為多主體聯動建立清晰的規則與響應流程。智慧之美彰顯于“秩序與活力”的辯證統一之中。智慧城市建設須恪守“發展與安全”并重的原則,重視“效率與效能”的統一,考慮“局部與整體”的協調。【詳情】
為城市更新注入新動力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從高速擴張邁向存量優化的新階段,城市更新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與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關鍵路徑。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主任陳明星,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忠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隨著新時期城市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發生重大變化,城市更新面臨著諸多新的問題和挑戰。一是現行規劃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二是城市更新多元資金保障機制尚未形成。三是大城市及舊城公共服務更新壓力較大。四是城鄉融合及城市邊緣存在“燈下黑”問題。因此,亟待從政策法規、資金保障、空間優化、城鄉協同等多維度入手,系統性地優化四個體系,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一是完善城市更新的政策法規與制度體系。一方面,完善城市更新相關政策體系,強化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的可操作性,還要探索建立居民自主更新、“居民——開發商或代建商”的建設機制。另一方面,推進城市更新法治建設,推動城市更新各項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適用于城市更新的土地審批、標準規范、財稅金融等制度體系。二是完善可持續的城市更新多元投資體系。一方面,鼓勵地方財政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拓寬城市更新資金渠道;同時完善城市更新稅收優惠制度。三是完善舊城更新改造人本化的空間體系。加大舊城公共服務設施改造和更新力度,全面提升城市整體公共服務質量。合理控制城市開發強度,推進城市中心非核心功能疏解。同時,提升城市基礎設施韌性。四是完善城鄉雙向一體化的協同發展體系。強化城市中心的集聚擴散作用,注重城鄉社區微改造,并有效探索城鄉融合模式。【詳情】
建設以人民為中心的宜居城市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更新的目的是打造具備宜居、韌性、智慧等特征的現代化人民城市。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宜居城市帶有更深刻的底層邏輯特點,韌性和智慧等其他對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特征表述也圍繞這一核心目標來運作。一是社會文明是百姓宜居的重要前提條件。包括涉及表征政治文明的科學民主決策、政務公開、民主監督、行政效率、政府治理制度創新等指標;也包括表征社會和諧的減少貧富差距、完善社會保障覆蓋和實施社會救助的典型指標;針對現代化催生的人口流動性更應關注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側重基層治理的社區文明與社區服務評測以及各級決策中的公共公眾參與和聽證制度等觀察與評測,智慧城市建設正在使這個板塊的量化測評成為可能,對文明城市的強調也可以由此落到實處。二是經濟富裕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基礎條件。三是生態環境問題仍是我國城市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之一,城市環境優美是宜居城市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四是資源承載能力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條件,與人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的是水土資源。五是生活的便捷程度事關百姓的日常,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六是公共安全在當代具備更為廣泛的意義,是百姓“用腳投票”選擇居住地時一直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應以宜居城市為總綱,引導韌性和智慧城市建設為人民服務、為宜居服務,把錢花在實處,讓人民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從根本上回歸宜居城市的深度研究,堅定為人民服務的立場。【詳情】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