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依法治國、新聞道德、直覺做哲學判斷的證據、國家資產負債管理制度、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等收入陷阱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薛瀾: 依法治國,關鍵是規則意識】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認為,公共治理需要一整套“工具箱”,“工具箱”內有宣傳教育等柔性的工具,市場機制的利益工具,還有就是法律法規。法律法規是非常嚴格的工具,是不能講彈性的,如果違法就要受到相應懲罰。但如果一個社會事無巨細都被法律法規管著,這個社會也會讓人很難受,因為稍微做點什么事就要考慮行為是否犯法。隨著社會的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很多強制性的法律法規會相應減少,即使存在,也是起著一個最基本的保障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強調依法治國,關鍵是規則意識,并不是法律越多越好。法律工具的成本實際上非常高。法律制定實施了,就沒有任何彈性可講。例如,盡管我們知道有些事情在特殊情況下破例而為可能社會收益更好。但如果從宏觀來看,一旦破例,法律的尊嚴就沒有了,社會成本會更高。所以,法律還是不能破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這個意思。依法治國要平衡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要非常慎重使用法律工具,不濫用法律資源;另一方面,一旦確定了需要使用法律工具,就必須堅決執行,這樣才能樹立法律的權威。
摘編自《文匯報》
【呂怡然:“有錢就沒聲音”是將公權力變為私家“財產權”】
上海報業集團高級編輯呂怡然撰文指出,21世紀網的所作所為,冒天下新聞業之大不韙,全然罔顧基本的倫理規范,肆意踩踏職業行為的底線。實質上,他們的胡作非為,是擅自以人民授予傳媒的報道權、話語權為籌碼去換取一己私利,是以自甘放棄監督權、批評權而“緘口不語”地侵犯了公眾的知情權,是以大眾傳媒經年累月鍛造、積淀的權威性公信力拱手相讓于唯利是圖的貪欲,也是以無法估量的慘痛代價摧毀了本應認真恪守的核心價值觀。美國有一位學者曾尖銳地道破類似的伎倆:“例如媒體會阻斷某些信息或聲音,這樣做并不是出于鼓勵不同聲音存在的言論自由,事實上常常宣稱的新聞自由不過是一種財產權,可以概括為‘沒錢就沒聲音’這一原則?!?1世紀網貌似反其道而行之,實行的是“有錢就沒聲音”,其本質則是如出一轍,將公權力演變為私家的“財產權”,可鄙可恥地兌現了他們的“沉默是金”。
但就多數傳媒而言,最要緊的恐怕還是要切實引以為戒,那些在有悖法規的“潛規則”里繼續“潛泳”者須立馬上岸,金盆洗手,絕不再當“價值毀滅者”;而更多的同行則須從中學會認知正確的新聞觀,踐行核心價值觀,選擇無悔的新聞人生。
摘編自《文匯報》
【張學義:直覺可以作為哲學判斷的證據】
東南大學哲學與科學系張學義指出,直覺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機制和能力,內在于認知主體之中,它可以無需經過縝密的邏輯推演而直達事物的本質,把握世界的規律;它的發生機制往往是以非語言的和非概念的方式加工而成,與信念、知覺、記憶等因素糅合交融,并行發生。因此,在獲取知識、認識真理的過程中,直覺時常充當重要的角色;哲學家在進行概念分析、理論論證時,也常常訴諸直覺——有悖直覺的理論是難以讓人接受的。然而,直覺并非獲取真理的直接源泉,也無認識論意義上的優先地位,并且,直覺因其復雜的發生機制難以作為絕對可靠的證據基礎。不過,直覺的產生有著特殊的心理認知機制,它對世界的直接把握受到人們的概念框架、思維習慣、情感意志、背景信念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往往成為人們理性思考的源點。隨著心智哲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實驗心理學等對直覺本性的持續探索,我們也許會逐漸揭開直覺的神秘面紗,還原直覺的本來面目。
摘編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李公民:建立國家資產負債管理制度以減少經濟風險】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李公民認為,國家資產負債管理制度化符合大歷史觀。從明萬歷到清末時期,政府疏于理財、財力透支,導致國防空虛而衰敗,直至當代次貸危機、歐債危機、日元泡沫等國家資產負債失衡,昭示了財政預算與國家資產負債管理制度化的重要意義。在危機的處理中,國家資產負債管理制度化日漸成為國家治理的主流工具。企業縮減借貸,將現金流都用于償債,形成全社會的信用緊縮,危機的恢復因此延緩。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也造成同樣的結果,美國信貸市場持續萎縮,以至于美聯儲量化寬松操作接連出擊,使其資產負債表膨脹了三倍。中國也受到沖擊:一方面,企業、政府債務與房地產價格同步攀升;另一方面,貨幣供給巨額擴張與實體經濟的“貸款難、貸款貴”并存。國家資產的穩定運行,亟須構建按《預算法》形成的國家資產負債管理制度,促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摘編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李 偉: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要持續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偉指出,中國的主要智庫是伴隨改革開放而產生的,因此,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內的國內智庫,應該全面了解國家治理的各種理論流派,及時掌握各類有效的分析工具和手段,深入研究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原則。二、現階段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點,應加快現代國家建構,完善國家治理的基礎和提高政府效能。三、高度重視信息化對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影響。
摘編自《中國經濟時報》
【徐康寧:我們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徐康寧認為,“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概念是從一些國家經濟發展的現象歸納而來的。實際上,達到中等收入后經濟陷于停滯的原因主要是簡單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長模式難以持續。但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我國作為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作為一個快速轉型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有充足的條件延續中國奇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技術創新會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將有力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區域、行業之間的發展不平衡與投資不平衡現象比較突出。一些地方和行業的投資比較充分,而另一些地方和行業仍有大量投資機會,如中西部地區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公共服務、民生、環保等領域。更為關鍵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必將激發新的發展活力,創造更大的發展和投資空間。
摘編自《人民日報》
【胡鞍鋼:明確良治的標準更為重要】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指出,一個國家的現代化至少包括兩個最主要的方面:一是經濟現代化,如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二是制度現代化,即實現國家基本制度現代化,并實行“良治”,確保國家利益最大化、全體人民福利最大化。國家基本制度建設與一個國家現代化的經濟建設有很強的關聯性和互補性。國家基本制度建設的目的,旨在為實現“良治”和“長治久安”創造制度條件、制度環境和制度功能。這包括五個方面的國家根本利益和目標:國家安全與領土完整;經濟發展與經濟穩定;社會公正與人類安全;政治清明與社會穩定;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國家基本制度可概括為八大機制:強制機制、汲取機制、共識機制、監管機制、協調機制、表達機制、整合機制、再分配機制,并為中國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摘編自《國家治理》雜志
(光明網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