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民族工作、社會主要矛盾、科技創新治理與經濟治理的融合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胡志勇:美國已成為當前世界動蕩不安的重要源頭】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云南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員胡志勇指出,美國在俄烏問題上無視別國關切,自私自利,持續五輪推進北約東擴,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刺激俄羅斯。在俄烏雙方談判的同時,美國背信棄義,還在向烏克蘭運送致命性武器,聯合歐洲國家試圖全面制裁俄羅斯,最終激化俄烏矛盾,以繼續在歐洲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并不是第一次。長期以來,美國在對外交往中,為了一己之利,視國際規則為敝屣,對國際法合則用、不合則棄,以強權挑戰公理。發動的多場侵略戰爭,給受害國造成了大量無辜平民傷亡,嚴重沖擊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美國肆意將本國利益置于國際組織、國際秩序之上,在世界各地頻頻挑起軍事沖突,企圖通過戰爭顛覆國際規則,維持“美國優先”地位,美國已成為當前世界動蕩不安的重要源頭。此外,截至目前,美國已對世界上近40個國家實施過經濟制裁,并獲得了巨額收益,全球近一半人口受其影響,沖擊了受害國脆弱的經濟社會基礎,造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美國通過對外戰爭和干涉維持其在全球的霸權地位,給世界的和平與安全造成嚴重危害,也嚴重影響和阻礙了地區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改變了全球多國的經濟面貌。許多發生戰爭的當事國,都從曾經濟蓬勃發展陷入了貧窮動蕩的發展困境。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長安:我國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蓄勢待發】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李長安表示,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加快發展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迫在眉睫。雖然第一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早在2004年就已經成立,此后又陸續成立了幾家商業養老保險公司,但實際運營效果并不理想。在商業年金保險中,真正具備養老屬性的傳統商業養老年金保險產品體量很小,與有關目標差距甚遠。正因如此,近段時間以來,監管部門在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方面動作不斷。值得注意的是,與其他幾家專業養老公司主要依托保險公司不同,國民養老保險公司的17個參股股東來源多元化,既包括傳統的保險公司泰康人壽,還匯集了眾多銀行的理財公司和數家投資公司。事實上,商業養老不僅是保險業的業務,銀行、基金、證券等金融機構都可以為商業養老提供產品。國民養老保險的銀行系背景或許可以更好地滿足居民養老金融需求。同時,遍布大街小巷的銀行網點也為國民養老保險公司未來的營銷提供渠道優勢。目前,我國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仍處于蓄勢待發狀態。相信隨著投資渠道不斷拓寬,相關領域會有越來越多的市場需求被有效激發出來。在此基礎上,我國商業養老保險的春天將真正來臨,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在夯實我國養老保險體系中的積極作用將得到充分發揮。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希恩:多措并舉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希恩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我們黨對民族問題的認識、對民族工作規律的把握運用達到了新高度,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其一,我們必須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統籌謀劃和推進民族工作。新時代的民族工作必須符合時代特點、回應時代要求,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來,同心同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其二,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要把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思想長城構筑得更加堅固,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其三,要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現實民族問題謀應對之策。其四,新時代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必須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折不扣地貫徹到民族領域各個方面、落實到民族工作各個環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之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龔云: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提出的新要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龔云表示,能否根據具體歷史條件的變化準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并在這個基礎上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關系到黨的工作重心、指導方針和主要任務的確定,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成敗。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一方面,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做到人民群眾關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發展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實惠,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發展的果實,切身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另一方面,必須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要健全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構建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使各方面制度和國家治理更好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此外,還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既要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又要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摘編自《紅旗文稿》
【楊洋、李哲等:推動科技創新治理與經濟治理實現有效融合】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楊洋、李哲、胡志堅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環境。不斷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更有效發揮科技創新對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戰略支撐作用,不僅需要不斷提升我國科技創新治理水平,更需要科技創新治理與經濟治理實現有效融合。這就要求科技界、經濟界,以及相關部門取得基本共識,采取更多協調一致的行動。第一,要圍繞科技創新內涵與經濟增長過程達成基本共識。一方面需要更多從經濟活動中知識生產和應用的視角來理解科技創新的內涵。另一方面要從知識和創新的視角理解經濟增長,進一步優化資本、勞動力等資源配置,能更好避免這些問題。第二,要更多以演化經濟學思維更好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從演化的視角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迫切需要創新驅動,并不是說以前的經濟增長不需要科技,現在突然需要了,而是說現在對高精尖技術知識的需求更大了,對自主性技術知識的需求更大了,需要在這些方面加大科技創新活動的資源配置。第三,要吸納系統論、耗散理論等,不斷豐富科技與經濟融合治理的思想基礎,進一步提升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的治理水平。
摘編自《科技日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