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武曉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從總體來看,當前鄉村人才在規模、素質、結構等方面還有待提升,面臨著政策不活、環境不優、激勵不足等具體困難和問題。要緊緊圍繞“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創新鄉村人才發展機制,厚植鄉村振興的人才優勢,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完善配套政策,吸引優秀人才。推動鄉村振興,在加強頂層設計自上而下推動的同時,絕不能放棄并且要高度重視農民首創鄉村振興路徑。首先,要結合地區實際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符合各地鄉村人才發展的政策框架體系和激勵引導機制。其次,要因地制宜制定具有吸引力和“含金量”的鄉村引才政策,在就業、居住、社保、教育、醫療等方面進行制度調整和完善,特別是放寬鼓勵鄉村人才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動人口管理,實現政策的統一和制度的公平,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最后,探索完善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到村(社區)任(掛)職等人才定期服務鄉村制度,著力解決村(社區)兩委干部儲備等突出問題,推動形成機關干部到基層鍛煉、領導干部從基層選拔的良好選人用人導向,激勵更多的人才扎根基層、服務農民、振興鄉村。鼓勵農業產業園區、涉農企業、大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引進鄉村人才,培養鄉村人才,凝聚鄉村招才引智的整體合力。
強化教育培訓,培育優秀人才。新時代的“三農”人才,不僅需要新思維而且需要新技術。一是針對鄉村專業人才短缺、技能水平不高等現實情況,要圍繞知識、誠信、思維、技術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培訓,著力培養一批愛鄉村、懂農業的農民技術骨干,懂經營、會管理的產業經營管理者,善開拓、樂專研的“產業經紀人”隊伍,推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市場化。充分利用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鄉村宣講站等載體,大力培養農民群眾學習的主動性,幫助他們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增強職業歸屬感、自豪感。二是整合農業技校、農業服務站、科普示范園區等各類資源,積極引導鄉村扶貧車間負責人、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農業種養大戶等發揮帶動作用,扎實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術技能培訓,逐步提高鄉村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為鄉村人才成長創造條件、搭建平臺。三是搶抓直播、短視頻、電商平臺等線上經濟新機遇,加強互聯網營銷培訓,大力開展直播帶貨等農副產品推介活動,打通產銷渠道。
營造良好環境,留住優秀人才。努力為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才能真正把人才引得來、留得住。一方面,進一步完善鄉村“硬環境”,結合農村產業發展實際,不斷優化農村道路交通、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重點培育集生產、觀光、旅游、體驗等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園區,推廣智慧農業、休閑農業、共享農業、互聯網農業等新型業態,改善鄉村人居條件,提高人才在鄉村生活和工作的便利度。另一方面,完善鄉村“軟環境”,不斷提高鄉村創業環境、營商環境、居住環境、教育條件、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質量,著力縮小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進一步提升宜居宜業的獲得感、幸福感,讓人才愿意留在鄉村,在廣闊的鄉村施展才華、建功立業。同時,建立城鄉、區域、校地之間的人才培養合作交流機制,在教育理念、學校管理、教學科研、信息技術、教育評價、校產管理等方面統一管理,實現管理、師資、設備等優質教育資源互通共享,為人才隊伍搭建學習平臺、創造學習機會。
優化服務保障,凝聚優秀人才。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必須把強化人才支撐作為重點,持續優化人才服務機制,著力構建鄉村特色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也就是說,在實際工作中,不僅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聯系服務鄉村人才制度、“優才卡”制度和人才服務專員制度,推行“人才日”工作機制,將鄉村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及時解決鄉村人才在住房居住、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還要加強人才服務平臺建設,打造“人才之家”線下實體平臺和“人才公寓”,定期舉辦交流座談、開展走訪慰問,“線上+線下”一體化精準服務人才。同時,完善鄉村人才工作宣傳機制,大力宣傳鄉村人才的激勵政策,廣泛宣傳鄉村人才中的先進個人和團隊典型事跡、突出業績,大力激發鄉村人才充分發揮主人翁意識,服務鄉村經濟社會發展。通過舉辦創新創業、職業技能比賽等形式,開展優秀鄉村人才評選表彰,在全社會營造尊才、愛才、惜才的濃厚氛圍。(武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