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冰雪經濟、中國式現代化、社會建設、大宗商品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邱靈:四點發力,推動“冰天雪地”變身“金山銀山”】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邱靈認為,當前,要借勢冬奧“春風”,積極探索“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全面開啟我國冰雪經濟發展新篇章。冬奧之后,我國冰雪經濟新體系初步建立、新空間有效拓展、新機制釋放活力,但也要認識到,冰雪經濟發展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我國冰雪運動起步較晚,與冰雪強國建設目標尚有差距,需要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應加快布局適應現代冰雪經濟發展的前瞻性制度框架,全面開啟我國冰雪經濟發展新篇章。首先要加強統籌規劃,制定國家層面冰雪經濟發展戰略或規劃,明確近中遠期發展的重點方向和突破口,深化冰雪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次要創新體制機制,支持地方建設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驗區,探索共建跨境冰雪旅游合作示范區,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攜手發展冰雪絲路經濟。再次要加大政策支持,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加大公益性冰雪設施投入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冰雪設施建設。建立政府與市場協同機制,創新冰雪產業用地分類管理。最后要優化發展環境,提升冰雪場地運營能力和綜合利用水平,推動冰雪經濟配套設施提檔升級,完善冰雪消費支持舉措,提升冰雪旅游國際吸引力,營造支持發展冰雪經濟的社會氛圍。
摘編自《光明日報》
【韓保江: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韓保江表示,新的征程上,我們要始終不渝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認識到,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也要持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更要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要協調增進全體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權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要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中國式現代化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既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又堅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始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摘編自《人民日報》
【丁元竹:社會建設搞得好不好,關鍵看人民滿意不滿意】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丁元竹認為,新時代在社會建設上的實踐、成就和經驗,充分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就是增進民生福祉。黨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到“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再到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證明社會建設搞得好不好,關鍵看人民滿意不滿意。二是加快補齊民生短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補齊民生保障短板、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社會建設的緊迫任務,充分體現了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補齊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兜牢民生底線,辦好民生實事的重要性。三是堅持共建共治共享。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體系加快完善,把完善基層治理建立在滿足基層群眾生活需要基礎上。除此之外,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了社會發展新局面,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摘編自《經濟日報》
【周武英:積極應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周武英認為,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加上俄烏沖突影響,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位波動,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為應對能源原材料供應仍然偏緊的情況,緩解輸入性通脹壓力,各方需綜合施策,積極有效應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帶來的影響。一方面,當前這一輪全球通脹短期回落的難度較大,需要對全球通脹形勢保持觀察和充分重視。另一方面,要多方發力,多措并舉,減緩輸入性通脹壓力。一是針對國際糧價和大宗商品價格趨漲的形勢,著手增加產能,保證國內糧食和大宗商品等物資的充足供應。二是有效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尤其是中下游企業成本,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環境。針對經濟發展問題,財政和貨幣政策繼續發力,切實幫助企業保持更多現金流,穩定就業,促進投資,推動工業經濟平穩運行,繼續發揮好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三是合理引導和穩定消費預期,面對全球高通脹現狀,審慎推出可能影響消費預期的政策。同時支持企業穩定就業崗位、保障居民收入,加大對困難人群、農村縣域消費者的定向支持力度,進一步提振內需,促進經濟平穩增長。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