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鄉村振興、數字管理能力、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應對“三重壓力”、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紅宇:奮力開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張紅宇表示,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首先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持“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方針不動搖,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尤其是要在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切實抓好黨政同責制度落實五方面發力。其次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充分認識一些地方脫貧基礎還比較弱、部分脫貧群眾的返貧風險依然較高、個別返貧現象可能隨時出現的問題,防止貧困反彈,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同時,著力構建長效機制,尤其是要抓好兩個關鍵措施,即抓好產業發展和充分就業。再次要抓好鄉村重點工作。要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其一是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工作,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其二是扎實有序做好鄉村建設工作,堅持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加強農村道路、供水、用電、網絡、住房安全等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其三是扎實有序做好鄉村治理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最后要夯實共同富裕基礎。要通過增加農業收入、增加非農收入、增加財產性收入、保障轉移性收入等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不斷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永貴、史夢婷:提升數字管理能力,驅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永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史夢婷指出,我國數字管理高質量發展面臨不少挑戰,比如數字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創新應用情景較為單一、數字經濟相關法律法規和數字監管有待進一步完善、全球數據安全治理形勢不容樂觀、勞動者數字技能水平亟待提高等。必須緊緊把握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機遇,努力提升我國數字管理能力,搶占全球數字經濟未來發展的制高點。第一,數字經濟健康有序發展迫切需要強化基于高水平數字管理能力的數字產業創新生態體系的構建。第二,數字經濟健康有序發展迫切需要強化基于高水平數字管理能力的應用情景創新。第三,數字經濟健康有序發展迫切需要基于高水平數字管理能力的數字監管與服務水平再上新臺階。第四,數字經濟健康有序發展迫切需要提升基于高水平數字管理能力的數據安全治理水平。第五,數字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迫切需要進一步強化數字管理從業者的數字技能水平。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宇賢:發揮政策合力,不斷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研究員張宇賢指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蘊含著多重內涵,既強調量的合理增長,又促進質的穩步提升,必須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統籌好發展和安全,防范化解好各類風險,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針對這樣的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系統觀念,樹立辯證思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既講“兩點論”,又講“重點論”,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政策精度,形成政策合力。具體來講,要堅持跨周期調節與逆周期調節相結合,更加注重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要積極出臺具有穩增長作用的政策,慎重出臺有收縮效應的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穩定市場信心。堅持宏觀政策與行業政策相協調,更加注重保持行業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堅持投資政策與消費政策相銜接,更加注重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要在就業、民生保障水平、提升人力資本、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合理滿足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等方面發力。堅持強化監管和放松管制相平衡,更加注重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高水平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堅持發展國有經濟與搞活民營經濟相促進,更加注重激發民營資本活力。堅持防范輸入性風險和化解內生性風險并重,更加注重解決關鍵領域的重大風險,如能源農產品供應、地方政府債務、金融市場等風險。
摘編自《經濟日報》
【劉哲希:正確認識應對“三重壓力”,打好政策組合拳】
劉哲希表示,2021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分析“三重壓力”產生的原因,短期來看,2021年“三重壓力”的產生主要與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等因素密切相關;中長期來看,“三重壓力”的持續存在,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債務壓力持續攀升導致消費與投資需求偏弱,是“需求收縮”產生的中長期重要原因;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勞動、資本與能源等生產要素供給拐點的相繼出現,是“供給沖擊”產生的中長期重要原因;由于中國近年來處于增長動力轉換過程,新動力尚未成型,潛在增速呈現趨勢性下降,導致居民與企業對未來收入增速與利潤增速的預期下降,這是“預期轉弱”產生的中長期重要原因。“三重壓力”在中長期因素的影響下可能會持續存在,但2022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三重壓力”可能將發生三點新變化,需要注意與防范:“需求收縮”方面,在內需增長動力有待提升的同時,外需增長將有所承壓;“供給沖擊”方面,生產領域的成本上升已開始對消費品領域產生影響,居民生活成本上升壓力將有所增加;“預期轉弱”方面,公眾對經濟增長預期有所改善,但對資產價格預期的不確定性將有所增加。面對“三重壓力”的持續與新變化,宏觀政策需要針對“三重壓力”產生的重要原因,從經濟穩定、經濟結構與長期經濟增長三個維度共同發力,打好政策組合拳。
摘編自《學習時報》
【李清彬: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
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及時、科學、系統地部署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工作。具體來看,《意見》主要部署了三方面工作,實際上也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的三方面體現。一是推動體系自身進一步健全完善。《意見》繼續對信用體系基礎性建設作出部署,推動了社會信用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法治。二是推動服務國家戰略大局。社會信用體系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化解風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意見》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放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框架下,充分發揮信用機制在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中的基礎性、關鍵性作用。三是推動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應用。《意見》進一步強化應用、以用促建,很好地契合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也是信用體系能夠更好發揮作用的突破口。總的來看,《意見》立意高遠、導向清晰、部署周密,構成了下一階段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行動指南。必須深入領會《意見》精神,貫徹落實工作部署,持之以恒深入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