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余澳(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經濟系黨支部書記);張偉科(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矢志不渝的神圣使命和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共同富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從全局與戰略高度認識和部署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明確指出要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和全體人民幸福的重大議題。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面對現階段收入差距現狀的戰略選擇,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目標和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國有企業在黨的領導下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歷史和實踐的檢驗中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先鋒隊”“生力軍”“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十分明顯。國有企業對國民經濟恢復、實現跨越式發展、完整工業體系構建、民生服務和保障、危機應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尤其在脫貧攻堅、疫情防控、抗震救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及維護國家安全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據統計,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的資產總額達到218.3萬億元?;诶碚摗v史和現實所形成的國有企業的重要屬性和特定功能,黨領導下的國有企業必將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征程中為加快實現共同富裕發揮作用。
國有企業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是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的重要保證。我們要實現的共同富裕是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屬性前提下的共同富裕。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黨領導下的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重要經濟基礎。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重要載體、是公有制的重要實現形式,保證著社會主義制度屬性,掌握著國民經濟命脈,在關鍵領域和關鍵行業中發揮著控制力和影響力作用。黨領導下的國有企業必須堅定不移地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黨的執政重心所在就是國有企業發展目標所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有企業應當在黨的領導下自覺擔當、主動作為。
國有企業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主力軍,是財富創造和財富分配的主力軍。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不斷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創造更多社會財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國有企業在黨的領導下始終按照“三個有利于”原則推進自身改革,已成為先進生產力代表。不僅擁有一批高素質勞動者,而且還掌握著土地、資本、技術、數據等重要生產要素和先進生產工具,不斷推動著生產方式變革和高質量供給實現。國有企業不僅是重要的生產者,同時也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參與者。國有企業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擔負著保障就業、提高勞動者收入和福利待遇水平等重要社會責任,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為政府進行再分配提供重要保障。國有企業通過參加社會公益、救助扶貧、慈善捐贈等方式在第三次分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有企業是以人民為中心立場的堅定擁護者,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踐行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馬克思主義認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的最終目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的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國有企業的生產資料歸全體勞動人民所有,是全民所有制企業。生產資料歸屬關系決定了國有企業勞動者是企業的主人,在生產中具有平等地位,在分配上實行按勞分配。勞動人民掌握終極所有權的國有企業,其生產目的歸根結底是滿足全體勞動人民生活所需。因此,黨領導下的國有企業是以人民為中心立場的堅定擁護者。
當前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仍阻礙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離不開國有企業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勞動者收入待遇,進一步優化國有資本布局以及更加履行好社會責任等予以實現。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實現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應當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堅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不斷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的重要經濟基礎,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證。只有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才能更加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從而保證公有制主體地位、堅持按勞分配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更加有助于保證社會主義制度屬性,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強大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要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筑牢國有企業的“根”和“魂”。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將黨的領導嵌入公司治理機制,理順黨委會與董事會之間關系。不斷加強國有資本布局調整和結構優化,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及進一步加強激勵機制改革、國資監管體制改革等,從而提升國有企業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第二,國有企業要不斷發展生產力,為社會創造更多更優質財富。國有企業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進一步改進生產方式,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不斷把“蛋糕”做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加快轉型升級,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中央企業要做科技攻關的排頭兵,充分發揮其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中的攻堅力量作用,從而突破國外對尖端核心技術的封鎖,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支撐。地方各級國有企業要加快市場化專業化轉型,成為支撐城市發展、服務社會民生、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力量。
第三,要積極調整國有資本布局,引導激勵民營企業發展、不斷縮小區域與城鄉差距。國有資本布局要優化頂層設計,既要堅持效率原則,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同時還要兼顧公平原則,實現對落后群體和地區的引領帶動作用。國有資本布局調整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一方面,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重點布局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產業,掌控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和重點行業。另一方面,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通過國有資本有序進退、減少市場壁壘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充分激發民營企業活力,實現優勢互補,不斷做大資本總量。國有資本布局調整還要充分考慮區域平衡和城鄉平衡,既要加大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等重點區域的布局,也要積極參與解決東中西、南北發展差距問題,踐行好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關乎全局的戰略目標。既要立足城市,也要充分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提升農民福利水平,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第四,國有企業要積極參與收入分配改革。國有企業要以“十四五”規劃和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為契機,發揮好收入分配改革的榜樣作用。首先要做好初次分配改革,解決企業與職工之間的內部分配問題,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兼顧好效率與公平。特別要弘揚企業家精神,建立企業業績與負責人薪酬掛鉤的機制、完善經理層市場化薪酬機制、健全職工工資總額決定機制,不斷提高職工收入待遇。其次要做好再分配改革,擴大征繳利潤國有企業覆蓋面,將金融企業納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適度提高壟斷性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推動上繳利潤更多進入公共財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后要積極參與第三次分配改革,探索構建國有企業深度參與公益慈善的新機制,履行好新時代國企社會責任。
第五,國有企業要深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提高供給質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助推實現共同富裕。當前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短板制約著供給“結構性匹配”和高質量供給實現,影響著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實現。國有企業具有服務社會民生和彌補市場失靈的職責功能,應當主動承擔起強鏈補鏈固鏈重任,聚焦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短板,匯聚優勢資源。在堅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過程中聚焦主業,堅持發展實體經濟,在積極參與傳統基建的同時大力推進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基建;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尤其是推動制造業高端化發展,推動形成一批特色產業集群,促進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協調運轉;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產業集群與國家創新體系形成對接,使國有企業成為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