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思政課、人民至上、全民健身、宏觀經濟治理、“雙碳”目標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段陽、譚靜:用好思政課重要渠道,培養時代新人】
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段陽、譚靜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校要用好這個渠道,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提高教師隊伍育人水平。思政課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教學相結合,通過到黨校、干部學院研修等方式,不斷練就會學黨史、會講黨史、會用黨史的真本領。此外,要用好課堂教學黨史元素。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載體,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引導學生不斷深化對歷史進程的認識、對歷史規律的把握、對歷史智慧的運用。另外,應發揮第二課堂育人功能。高校應立足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積極搭建合作共享平臺,打造紅色精品課程,并依托新媒體平臺,打造在線學習、短視頻制作、情景劇展演。
摘編自《人民日報》
【江暢: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堅持和發展人民至上】
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江暢表示,人民至上是人類進步的永恒坐標,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堅持和發展人民至上具有現實緊迫性,必將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需關注以下幾方面。一是深化和完善人民至上的理論構建。不僅要從執政黨如何處理同人民的關系的角度來理解人民至上,而且還需要深入理解其實質內涵,闡明它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進一步健全完善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強化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人民立場,打造全體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國家治理格局。三是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形成全社會謀求其成員生存得更好的合力,使全體中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四是為人民至上提供法治保障。正確處理全體人民與國家治理者的關系,通過法治的途徑來為人民至上提供保障。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曉均:重視體育事業發展,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四川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王曉均表示,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我們要高度關心和重視體育事業,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應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接續傳承、弘揚以女排精神為代表的中華體育精神,深刻感悟其強大力量,激發全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和積極性。此外,應落實全齡友好理念,要重視青少年的體育工作安排,關注未成年人的體育健康安全;為老年人開辟專門的健身運動通道,對老年人進行技術上的支持和人員上的幫扶。另外,應夯實全民健身基礎,要聚焦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健身資源布局,增加體育公共產品的投入和研發;要關注基層社區健身服務,開拓社區體育服務站點,開發全民健身活動項目;要設立行政部門監督管理,適當介入體育行政部門,制定和完善相關的體育標準規范。還有,應激發全民運動熱情,一方面,要通過大力舉辦體育活動,拓寬廣大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渠道,強化正向激勵來激發全民運動熱情;另一方面,激發全民運動熱情需要積極融入世界,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搭建交流合作平臺等形式,推動國際交流合作。
摘編自光明網
【董昀:深化宏觀政策協調機制,完善宏觀經濟治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董昀認為,宏觀調控目標多元化和工具多樣化,凸顯了加強各種政策工具之間的協調配合機制建設的重要性。因此,應加強宏觀政策工具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協同效應,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需在以下幾方面發力。第一,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第二,以中長期發展規劃引領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強化發展規劃的宏觀思維,充分發揮其對公共預算安排、金融資本運用、信貸資源配置的綜合協調作用。第三,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明晰財政和貨幣兩大政策手段的功能性差異,緊密加強合作,發揮各自特點和優勢,形成“1+1>2”的政策合力。第四,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其他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就業、產業、投資等政策的實施,離不開財政資金和金融資源的支持,而其他政策工具也會影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摘編自《經濟日報》
【毛振華:與時俱進、量力而行,推行碳減排行穩致遠】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毛振華認為,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環保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實現“雙碳”目標已經成為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議題。推行碳減排政策要注意節奏,不能急于求成,要有序且量力而行,這樣才能夠行穩致遠。一是正確認識“雙碳”目標的長期性,統籌好實現“雙碳”目標與經濟穩增長的關系。一方面需堅持既定的“雙碳”目標不動搖,另一方面必須處理好“雙碳”目標與穩增長目標之間的關系,達到二者有效平衡。二是加強“雙碳”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在當前傳統的“鐵公基”已經接近飽和以及重化工布局也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在找到新的投資路徑之前,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可作為重點投資的新領域。三是大力推動能源結構調整轉型。聚焦政府力量、市場力量以及科技力量,注重發展儲能技術,加大新能源相關產業的扶持力度,并加強對電力體制機制改革的研究。四是支持“雙碳”相關產業發展,并培育優勢產業。發揮新能源特別是電能在現代科學技術進步以及人民生活中的核心、關鍵作用,加大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五是引導人們養成節約資源的生活習慣,構建低碳、綠色發展的社會環境。明晰“生態”一詞的屬性,提高對生態文明理論的認識并作為指導思想。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