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綠色績效評價、民生工作、就業優先政策、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包容性創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宋建波、張彥松、蘇子豪:以長遠眼光做好綠色績效評價】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宋建波等認為,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必須解決全面綠色轉型的引領效應測度的關鍵問題。綠色績效評價體系就恰好為綠色治理公正評定、治理政策及時糾偏、目標體系確立完善提供必需數據材料。因此,首先,要堅持全國上下一盤棋,統籌規劃綠色績效評價。把握綠色績效評價體系邏輯線,在評價上實現上下互動,活化全面綠色轉型局面。上層綠色績效評價要以全面綠色轉型的階段目標為評價重點,以綠色績效評價檢驗總體全面綠色轉型成效。下層綠色績效評價要做到切實可行,以最可獲得、被評價主體最可理解的數據指標為綠色績效評價的輸入值,降低綠色績效評價成本,提高被評價主體全面綠色轉型的主觀能動性。其次,要應對好區域、產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堅持“穩中有活”,既要穩穩地把握服務全面綠色轉型的原則,建立穩定的層次和階段布局,又要重視區域、產業發展不均衡的突出問題,靈活施策,對不同的被評價主體設計個性化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激勵。最后,要做好長短期利益博弈,與綠色政策產生協同效應。使綠色績效評價體系既反饋綠色政策的成效,也為綠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的基礎。
摘編自《光明日報》
【邵景均: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邵景均表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我們要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但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握工作重點,堅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方面,要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廣、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有一個過程,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脫離當前我國國情提出過高目標。要在守住民生底線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關鍵是落實到行動上。必須立足實際,出實策、辦實事、求實效,同時創新方法、落實責任。民生問題牽涉千家萬戶、億萬群眾,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應該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精準施策,打通解決問題的“最后一米”。
摘編自《人民日報》
【魏國學:就業優先政策要適時而變,落實落細】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魏國學認為,穩就業是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優先事項。一般來說,經濟增長率與新增就業正相關、與失業率負相關。但在新形勢下,就業優先政策的邏輯也在變化。應當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尤其是要“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在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時,就業優先政策必須要前移關口。無論是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還是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以及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這些既是保市場主體的政策,實際上也是保就業的政策。只要能夠保住市場主體,就可以為穩就業贏得緩沖的機會。為順應新就業形態的新要求,就業優先政策還必須精準服務。不同就業形態在勞動生產率和體面程度、創新性和創造力上不盡相同,需要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對于新就業形態下很多具備較高生產率的崗位,穩就業不能局限于原先的兜底式幫扶、救濟性政策,而要更加注重個性化需求的滿足和人力資本的可持續提升。
摘編自《經濟日報》
【劉志彪:切實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志彪表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基礎性的制度改革,但其迫切性更多體現在,它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切實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一是要加快市場規模建設,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而做大市場規模的關鍵,在于激勵人們創造更多的財富。只有生產率不斷增長,才能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福利水平,才能不斷地擴大市場總需求規模。二是要加快市場結構建設,促進市場結構優化。大力推進按具體要素分類的市場化改革進程,促進各種要素有序流動。在深化改革的實踐中,我們可以根據要素的特性,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分類推進各市場門類的發育、改革和發展。三是要加快市場功能建設,發揮政府與市場各自的調節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此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四是要加快市場機制建設,促進公平競爭。貫徹執行國家統一的競爭政策,并以競爭政策引領政策體系改革。不僅要針對一些地方政府競相出臺優惠政策招商引資進行惡性競爭,造成產能嚴重過剩等體制性頑疾,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還要在政策上取消按照所有制、企業規模、行業、地區等分類管理企業的做法,破除企業的等級制管理,逐步實現自然壟斷、公用事業競爭性環節的市場化,實施自由進入政策,放開這些環節的進入競爭。五是要加快市場環境建設,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大力發展各種能夠提升生產效率、促進制度創新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
摘編自《北京日報》
【傅晉華:補齊包容性創業短板,促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傅晉華認為,近年來在貧困地區逐漸興起的基于互聯網的包容性創業,在地區減貧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亟待通過政策干預來進一步發揮其促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作用。一是基于互聯網的包容性創業屬于生存型創業,從業者進入創業活動更多是模仿創業帶頭人的行為,具有一定盲目性,從而會帶來較大潛在的創業風險。二是產品單一和同質化競爭問題凸顯出來,結果導致了“價格戰”和許多初創企業無法繼續經營的局面。三是相比經濟發達地區,剛摘掉貧困“帽子”的脫貧地區往往缺乏自身“造血”能力,整體營商環境較差,還未形成支持創業活動的有效政策體系。要從三個層面助力包容性創業。在微觀層面,加強對脫貧地區農村低收入群體創業創新能力的培訓力度。要圍繞農村數字經濟發展趨勢,開發有針對性的培訓項目,加強創業導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鄉村創業能人作用,為農村脫貧人口提供創業創新輔導,幫助他們找到創業致富的穩定出路。在中觀層面,提升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的創新生態能級,著力提升鄉村特色產業創新水平。不僅要加快完善農村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引導國內互聯網龍頭企業加速資金、技術和服務擴散,還要積極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在宏觀層面,完善脫貧地區包容性創業的政策環境,通過使用包括財政、金融、教育、就業等一系列公共政策工具,構建完善脫貧地區包容性創業政策環境,促進脫貧地區全面鄉村振興。
摘編自《科技日報》
?。ü饷骶W記者 王曉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