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國統一大市場、高校教育、國內經濟、經濟全球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趙新宇: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趙新宇認為,國內外發展經驗表明,消減市場分割、實現市場統一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助于規制市場分割行為,打通經濟循環的堵點,實現商品和要素在全國范圍的順暢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可靠保障。首先,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深化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和社會信用等制度改革,進一步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的統一。通過健全市場監管規則、強化市場監管執法和全面提升監管能力進一步推進市場監管的公平與統一,著力消除利益性市場分割。其次,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打造全國統一的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等要素市場,以及統一的能源和生態環境市場,通過健全商品質量體系、完善標準和計量體系、全面提升服務質量,進一步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的高水平統一,著力消減制度性市場分割。最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通過推進現代流通網絡、市場信息交互渠道、交易平臺等市場設施的高標準聯通,改善商品和要素流通的軟硬件環境,著力消減技術性市場分割。
摘編自《光明日報》
【邱勇: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表示,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競爭首先是人才培養的競爭。高校必須堅定人才培養自信,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培養更多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要堅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不動搖。在新征程上,必須更加凸顯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堅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不動搖,為各方面各領域培養和輸送優秀人才;要堅持走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形成人才資源競爭優勢,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高校要心懷“國之大者”,完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同時加強高水平國際交流合作,吸收借鑒國外高等教育發展的有益經驗,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作出應有貢獻;要堅持育人與育才相統一,高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做好立德樹人工作;要堅持提升人才培養能力。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要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創新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升師資水平,大力培養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摘編自《人民日報》
【胡敏:抓住窗口期加快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敏認為,在當前面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國內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背景下,要抓住窗口期加快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目前,以中國市場之大,中國市場所充滿的活力足以令世人艷羨,但在實踐中還有不少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問題。因此,一方面要樹牢“全國一盤棋”思想,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提升供給質量創造更多市場需求,以優化市場環境釋放更大消費潛力,讓各類市場要素充分無障礙地流動起來。也要充分利用制度優勢,切實發揮有為政府作用,協調好中央和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系統協同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要抓好“五個統一”。一是建立起全國性的、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才能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二是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以升級流通網絡、暢通信息交互、豐富平臺功能為抓手,著力提高市場運行效率。三是要素和資源市場的統一,推動建立健全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和數據市場、能源市場、生態環境市場。四是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的高水平統一,完善質量和標準體系。五是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著力提升政府監管效能,切實形成政府監管、平臺自律、行業自治、社會監督的多元治理新模式。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傅晉華:以科技創新高水平開放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傅晉華表示,目前,世界經濟復蘇面臨嚴峻挑戰,各國需以科技創新的高水平開放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共同挖掘經濟增長新動能,共同應對時代挑戰。對于我國來說,未來一個時期,需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領域的高水平開放合作。一方面,堅定不移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繼續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具體來說,首先要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開展差異化再創新,系統掌握前沿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積極融入國際創新體系,構建自主、開放、可控的全產業鏈創新生態體系。其次要強化高效精準整合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聚焦關鍵技術領域,精準引進高端領軍人才。謀劃布局建設高水平國際創新資源開放合作平臺,促進關鍵技術國際轉移。再次要加強與重點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創新合作,特別是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在防災減災、先進制造、信息通信、農業、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加強聯合研究。最后要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增強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規則制定的實力和能力,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