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共同富裕、全面深化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韌性社區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金龍:充分利用好發展的戰略性有利條件,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金龍指出,新時代推動共同富裕的戰略性有利條件包括五個方面,首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推動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順應全體人民的共同期盼和訴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將共同富裕的愿景變為現實;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確保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推動共同富裕最可靠的經濟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推動共同富裕提供基礎性制度依托。第三,經濟的高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是推動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過去幾十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為推動共同富裕創造了物質條件,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品質、實踐要求,直接對應推動共同富裕的要求,創造推動共同富裕的條件,為推動共同富裕奠定更為堅實的經濟基礎。第四,持續穩定的社會環境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也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最后,廣大人民群眾的自信自強是推動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實現共同富裕有賴全體人民共同奮斗,有賴人的全面發展,只有通過人民的創造性勞動和創新性貢獻,創造充沛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才能為推動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財富基礎。
摘編自《光明日報》
【逄錦聚:全面深化改革,為共同富裕提供動力和制度保障】
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逄錦聚指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要調整和改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環節或方面,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過去通過改革開放,為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新征程上要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加強大的動力和制度保障。當然,在改革實踐中,必須先立足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此基礎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主要包括,深化企業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企業活力和搞好初次分配;深化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改革,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宏觀領域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效率,建設有為政府,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各領域配套改革,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
摘編自《經濟日報》
【封麗霞: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封麗霞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衡量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依法治國,把良法善治的要求貫穿到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全過程和各方面,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首先必須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闡明了法治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把制度建設和法治建設提升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為我們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譜寫“中國之治”新篇章提供了行動指南。其次必須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才能不斷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動力、增添活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車昱澎:加快韌性社區建設,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
車昱澎表示,城市當中最為敏感的區域就是社區,建設韌性社區不僅是滿足城市公共安全建設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是保障社區安全穩定的基礎條件。從定義來看,韌性社區是以社區共同行動為基礎,能鏈接內外資源、有效抵御災害與風險,并從有害影響中得到恢復,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動社區。從實踐來看,韌性社區的建設應致力于在韌性框架構建、多元主體有效聯動、探究問題解決方案與增強韌性程度提升幾個方面著力。以社區整體安全為目標構建社區韌性框架,要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社區自治職能和自我服務能力,整合社區社會資本,建立一套全周期韌性社區治理機制,以社區整體安全為目標打造系統化的模式和機制。優化社區治理多元主體有效聯動,要通過推進基層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積極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韌性社區建設,從而充分發揮多元主體作用,進一步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社區應急協調聯動機制,不斷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探究問題解決方案完善社區韌性機制,應在多元價值理念下確定行動綱領與具體措施,然后配合專業的技術指導和路徑導向要求建立監督考核部門,規范決策機制。此外,數字技術賦能不僅有助于社會治理體系效能的釋放,也能為韌性社區應對非常態化狀況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