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黨中央著眼于國內國外發展大勢,作出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戰略決策。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為《意見》)發布。《意見》指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那么,該如何理解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何重要?我國內循環有何梗阻?針對這樣的現狀,又該如何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圍繞這些問題,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主題,進行逐一解讀,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市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李長安認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并不是把全國市場不分地區差別、不顧客觀條件地建成一個模式、要素平均分配、發展水平一樣的市場。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是平均主義的大市場,不是把高了拉低的大市場。從定義上看,全國統一大市場至少應該包括幾個“統一”,第一,政策統一,也就是說在商品要素的流通循環過程當中,有一個統一的政策規范;第二,規則統一,就是說在商品要素流通的過程當中,有統一的要求,統一的規定;第三,待遇統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應該是一種全國性的大循環,不存在地區分割,各種商品要素都必須平等,競爭公平。從特點上來看,全國統一大市場有三個關鍵詞可以概括:即“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這也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三個重要特征。也就是說,全國統一大市場將充分激發市場潛力,更加規范、更加高效、更有活力。通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破除阻礙市場發展和要素流動的各種障礙,構筑更加有效的市場競爭格局,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實現全國一盤棋,要素自由流動并能夠獲得最優配置的大市場。【詳情】
全國統一大市場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基礎支撐。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志彪指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基礎性的制度改革,但其迫切性更多體現在,它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第一,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加強以及國內購買力的增長,中國市場不僅可以為自身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還可以為帶動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中國貢獻。第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為了暢通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是實現經濟循環,而且要以國內循環帶動促進國際循環,當前暢通經濟循環最主要的任務是保證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和有效性,消除關鍵技術、原材料等瓶頸制約,增強供給體系的韌性,全國統一大市場尤其是要素市場的建設,將在其中發揮極其重要的機制和載體功能,有利于促進國內供需有效對接。第三,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為了實現產業高水平自立自強。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對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形成高水平自立自強的產業體系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誘發技術創新、降低技術創新成本和集聚創新人才與資源等方面,尤其是來自消費者日益提高的多樣化消費需求,可以激發企業形成持續性的技術創新。第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為了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強大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不僅可以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發展本國的創新經濟;也可以助推中國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走出去”,增強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進而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詳情】
國內市場不統一、大而不強,尚有巨大潛力可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偉偉表示,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全球前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獲得國際社會肯定。但同時,由于市場壁壘和不正當競爭等問題依然存在,導致國內市場不統一、大而不強,尚有巨大潛力可挖。首先是市場壁壘和貿易保護主義造成市場分割。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地方產業發展規劃、招商引資等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會存在重復建設、過度競爭,容易導致區域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另一方面,互聯網交易平臺發展壯大,平臺之間“互建高墻”不能互聯互通,市場壁壘從過去的橫向區域壁壘演變成縱向的平臺壁壘。其次是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導致市場競爭失序。一方面,存在政府行為導致的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如不同企業在獲取要素資源方面存在差別,政府給予部分企業排他性的生產經營某種產品和服務的特許權等。另一方面,存在企業行為導致的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如大量存在的自然壟斷企業,大型交易平臺形成的行業市場壟斷和數據要素壟斷,以及無論是區域市場還是線上交易平臺都依然存在的假冒偽劣和以次充好等侵權行為。無論是市場壁壘還是不正當競爭,都會給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配置,以及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造成障礙,阻礙全社會經濟效率提升。【詳情】
以商貿流通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馮其予認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當前首要任務是強化國內市場建設。首先,要從政策層面保障提升商貿流通企業數字化水平。應加快商貿流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城市數字化消費場景,提高農村商貿流通數字化水平,提升商貿流通企業服務數字化水平。同時,加強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此外,要加快商貿流通數字化標準體系建設。研究建立適合行業發展的大數據全流程管理標準。其次,商貿流通企業需要加大技術、資金、人才方面的投入和融合。要大力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5G等新技術與商貿流通企業數字化應用深度融合。積極引進復合型數字人才,推動數字人才職業培養計劃,加大高等院校數字技術應用人才的培養力度。并要主動研究全球優秀商貿流通企業數字化過程。再次,還應發展有序高效的現代流通市場,營造良好流通環境。深化現代流通市場化改革,提升商品和要素市場化配置能力,健全統一的市場規則和制度,強化流通領域金融有效供給和信用支撐保障,構建類型豐富、統一開放、公平有序、配套完善的高水平現代流通市場,為商品和要素自由高效流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詳情】
以改革創新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指出,推進全國統一市場建設,建設市場設施聯通的“硬環境”很重要,統一市場運行的制度規則“軟環境”也尤為關鍵。統一市場制度規則要堅持問題導向,立破并舉,既要通過深化改革,在產權制度、市場準入、公平競爭、市場監管等基礎構件上強化制度規則統一性、監管執法的一致性,也要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意見》在清理廢除妨礙依法平等準入的規定做法方面,提出多項要求,都具有明確的指向和現實針對性,對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有重要意義。同時應該看到,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滲透,正在摧毀各種市場壁壘和藩籬,推動形成網絡化的市場結構,對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革命性意義。因此,一方面,要加強對平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平臺經濟在打破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詳情】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