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民營經濟、全球安全觀、自由貿易港建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城市社區治理效能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周文:民營經濟可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物質基礎】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周文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須著眼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要求來理解共同富裕的內涵。而發展民營經濟與實現共同富裕是內在統一的。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民營經濟是人民群眾自主經營、當家作主的經濟,人民的勞動和智慧在民營經濟的發展中得到了充分肯定,通過“讓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極大調動了民營經濟人士的生產積極性與創造性,也大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民營經濟的參與,就沒有市場經濟的繁榮,就沒有改革發展的碩果,就沒有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營經濟功不可沒。鼓勵發展民營經濟,就是鼓勵更多社會財富的涌現。當前,民營企業已經在諸多領域如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商品零售和批發業、餐飲業等創造了巨大財富,是當前中國不斷增長的出口貿易中最主要的參與者和貢獻者,不僅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撐,還是暢通國際大循環的有力保障,重視并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必將進一步夯實共同富裕的基礎。
摘編自《光明日報》
【袁鵬:以“全球安全觀”破解西方安全困境】
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袁鵬表示,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我們黨關于國家安全理論的重大創新,具有重大開創性意義,必須長期堅持學習、系統深入領悟、全面貫徹落實、不斷豐富發展。這其中,必須注重堅持推進國際共同安全,彰顯新時代中國的大國擔當和天下情懷。今年2月下旬以來,俄烏沖突驟然爆發,大國博弈與地緣角逐顯著升溫,國際安全環境動蕩多變。與美西方不負責任的拉幫結派、火上澆油迥然不同,中國堅持勸和促談,主張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全球安全觀”成為中國應對當前地區熱點和國際危機的高頻詞。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內外兼修,內以人民為中心,外以天下為己任,推動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謀求的不僅是中國一家安全,更是各國和平共處、同舟共濟的大家安全。“全球安全觀”將有助于破解西方國際安全理論所謂的“安全困境”,因其摒棄了你輸我贏的零和思維與唯我獨尊的霸權心態,弘揚的是合作共贏的包容智慧與普遍安全的平等精神。中國言行一致,一貫主張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推動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和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多邊主義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努力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致力于加強國際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體系、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摘編自《人民日報》
【趙晉平:加強重大風險識別防范,奠定實現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安全基礎】
海南省開放型經濟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趙晉平表示,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是我國新時代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件大事。近年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取得積極進展,目前已經進入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重要階段,高水平開放的成效逐步顯現。但也要看到,現有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與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目標仍有較大差距。對此,我們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準確把握自由貿易港建設方向和路徑。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堅持維護國家安全不動搖,加強重大風險識別和防范,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堅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外部風險沖擊,全面落實國家安全戰略部署、科學謀劃自由貿易港總體安全策略,對于保障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建設長期安全穩定至關重要。實行各類生產要素跨境自由便利和有序安全流動的自由貿易港制度,必須針對可能會出現的安全風險,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為確保初步建成的自由貿易港制度體系能夠順利運行,有力有效防范各種風險,全島封關運作之前必須開展壓力測試,積累風險防控的經驗,逐步完善制度運作體系。近年來,海南自由貿易港陸續開展了許多試點工作,今后也要不斷開展高水平開放壓力測試,進一步積累有效經驗,為實現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安全打好堅實基礎。
摘編自《經濟日報》
【郭克莎:多措并舉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院長郭克莎表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也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但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存在不少問題,如人均GDP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或工業化已進入后期之后,制造業出現增速和比重持續下降的趨勢或壓力;在要素成本變化、產業技術升級的進程中,各國制造業發展都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隨著大國經濟的興起和強大,勢必受到老牌經濟大國的遏制和打壓,而制造業更是首當其沖,等等。因此,一方面我們要以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制造業中高速增長。加強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高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加快制造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實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中長期戰略和產業政策。應堅持實施好已有的制造業發展戰略,研究制定新的制造業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堅持實施好符合中國國情、運用市場機制的產業政策,深入推進產業政策的改革、轉型和創新。此外,我們還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制造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拓展更大的空間。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吳新星:不斷拓寬提升城市社區治理效能的路徑】
蘇州大學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吳新星表示,相較于城市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差異化的美好生活需要,當前城市社區治理效能的表現仍顯不足。探究城市社區治理效能的結構要素,可以發現城市社區治理主體所處的治理生態、治理制度化水平、治理主體的治理能力、數字時代的技術治理深度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城市基層社區的治理效能。對此,一是要重塑城市社區治理理念。在整體上要確立人民本位的治理價值,提升居民的客觀生活質量和主觀生活滿意度;在具體行動中要以社區公共利益為前提妥善處理群體間、群體與個體間的利益分歧和沖突。二是要推進社區治理體系的制度化建設。在主體格局上要推進“一核多元”體制,在治理機制上要確立治理的制度性、道德性規范,構建限度博弈框架,形成主體協同共治機制。三是要提升治理主體的協同治理能力。核心是提升社區黨組織的統領能力,強化社區自治組織的自治能力,推動權力主體的治理權力、資源隨治理責任下沉至基層社區治理單元。同時通過對社會組織、業委會組織、志愿者的有效培育和規范引導,提升社區治理服務社會化、自主化的水平。四是要將數字技術轉化為社區治理效能。推進社區治理機制的數字化轉型創新,實現治理與技術的耦合式共促共榮。在治理方法上,推進智慧社區平臺、社區融媒體載體的建設,保障信息安全,防范數字鴻溝風險,不斷探索數字技術賦能賦權城市社區治理的新模式。
摘編自《新華日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