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知識平臺、全國統一大市場、“兩個布局”協同推進、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中醫藥“走出去”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叢立先:知識平臺只有規范經營才能贏得尊重】
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教授叢立先表示,由于我國知識平臺建設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在商業模式與社會功能的選擇和實施過程中,可能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自身價值和使命所在,會存在舍本逐末、過于追求商業利益的情況。部分知識平臺在輸掉眾多版權官司并經歷了社會輿論廣泛質疑之后,近期又在數據庫授權費方面與使用單位發生高價爭議,說明其并沒有重視自身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并痛定思痛予以解決。知識平臺應切實尊重我國已經成熟的版權保護和市場競爭規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積極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解決其收錄作品的版權授權并向權利人支付報酬,規范其數據庫的授權使用費收費標準,整改作品相似度檢測服務的黑灰亂象。知識平臺的商業價值實現,不應超出必要的限度,必須將公共性、利益性、開放性、規范性作為基本原則予以遵守。公共性是最根本的價值追求,保證公共屬性和社會服務職能是立身之本。利益性是實現發展的需要,實現利益均衡是其中應有之義。開放性是生命和活力的源泉,開放共享才能體現價值。規范性是長久之道,規范經營和服務才能贏得尊重。只有這樣,平臺經營方才能把知識平臺作為知識資源基礎設施的公共屬性與利益屬性均衡發揮出來,成為有利于知識生產、傳播和利用的知識集成與分發平臺,成為真正造福社會、促進發展的重要基礎工程。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文:全面推動我國市場實現由大到強】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表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必將有利于新形勢下深化改革開放,更好利用發揮、鞏固增強我國市場資源的巨大優勢,全面推動我國市場實現由大到強。從歷史階段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意義重大。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都有賴于此。一個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的高標準市場體系,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體現。從發展效益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普惠性。這不僅有助于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和規模拓展,也有助于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培育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從發展特征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可行性。推動商品市場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有助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助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就是要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以升級流通網絡、暢通信息交互、豐富平臺功能為抓手,提高市場運行效率。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是市場。強化統一的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的打造,十分緊迫。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必將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蓄積更為強勁的動能。
摘編自《人民日報》
【燕連福、楊進福:明確和堅持“兩個布局”協同推進】
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燕連福、博士生楊進福指出,“兩個布局”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有機統一,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的制勝法寶。一方面,“兩個布局”協同推進,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統一。其全面完整展現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總體框架和戰略重點,使得黨和國家各項工作關鍵環節、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內在邏輯更加嚴密,是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典范。“兩個布局”協同推進,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另一方面,“兩個布局”協同推進,我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以“兩個布局”協同推進為引領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而是立足中國基本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新版。這條現代化道路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創造了人類現代文明的新形態。
摘編自《光明日報》
【胡志平、王凱麗:實施精準政策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
胡志平、王凱麗表示,當前,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呈現新變化。一方面,平臺成本凸顯。具有流量、信息優勢的各類網絡平臺、行業協會等的壟斷讓無話語權的企業承擔著日益增長的各類費用,成為企業的新成本負擔。另一方面,資金成本變化。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企業經營壓力大為增加。面對疫情沖擊,實施精準政策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是貫徹“六穩”“六保”的必然要求。一是稅收政策精準發力。可通過減免企業增值稅或允許企業延緩繳納增值稅等方式降低企業負擔,同時推動小微企業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惠政策及擴大小微企業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惠政策范圍。二是社保政策精準發力。應允許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基金結余較多的省份對企業階段性實施緩繳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政策。三是金融政策精準發力。金融機構既要避免出現對疫情影響較重行業的限貸、抽貸、斷貸,給予融資支持;也要推進供應鏈金融業務,推出應收賬款融資、票據貼現等服務,紓解中小企業的資金困境,從而有效降低資金成本。四是政策門檻精準發力。如各省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放寬小微企業低壓“零費用”接入電網容量標準。五是技術精準支持政策發力。要推動“大數據+減稅降費”“大數據+根治欠款”等行動,做到精準發力,進而才能精準施策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
摘編自《學習時報》
【曾芳:加快中醫藥在海外落地生根的步伐】
成都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曾芳表示,在當前疫情背景下,“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的中國實踐的成功范例,為中醫藥深度參與世界衛生健康事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加快中醫藥“走出去”的步伐,不能一條腿走路,必須加強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更多的中醫藥項目在海外的落地生根。一是要提升中醫針灸國際服務能力和水平,依托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和區域中醫醫療中心、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國家中醫藥海外中心等打造一批針灸國際服貿“國家隊”,輸出優質高效的中醫針灸醫療服務。二是要提升我國在中醫針灸領域的話語權,積極主導中醫針灸國際標準的制定,組織推動中醫針灸國際大科學計劃;實施中醫藥學科“海外伙伴計劃”,加強國內院校、科研院所與國際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中醫藥聯合實驗室等,堅持“以我為主”“優勢互補”的合作研究,開展重大疾病防治、中醫藥領域重大裝備研發、重要科學問題闡釋等,用國際化語言講清楚中醫藥的科學內涵。三是要推進中醫藥院校國際化辦學和海外招生的能力和規模,加強面向海外的中醫針灸高層次人才培養,為中醫藥項目在海外落地生提供可持續的“源頭活水”。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