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一帶一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共同富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倩:遠離“債務陷阱”之類的無稽之談】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劉倩指出,一些西方國家政府、媒體和智庫接連不斷地以“債務陷阱論”作為批評“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論調,近期又出現了“一帶一路”讓非洲國家陷入“債務外交”的新一輪攻訐。首先,“債務陷阱論”罔顧數據事實。從大環境看,在疫情影響下,全球債務總體規模體量持續上漲,債務結構性風險凸顯。非洲當前可能存在的債務風險問題是全球經濟形勢下滑和非洲自身發展問題的內外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未來,債務風險上升將會是疫情后包括非洲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整體面臨的問題,沒有數據表明有哪一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因為中國貸款而陷入所謂的陷阱。其次,“債務陷阱論”理論上站不住腳。利用外部資金發展經濟是發展中國家解決資本問題的重要途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發展中國家占據重要位置,通過借貸來發展經濟本就是正常之舉,片面強調或夸大債務的負面作用,忽略或有意避開它的必要性,使用所謂的債務陷阱說法,理論上就不通。事實上,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債務水平存在著相當復雜的歷史成因,將債務風險問題歸咎于中國是不合理的。除此之外,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批評者往往忽視了一個事實,“一帶一路”合作項目是在互利共贏基礎上,從東道國實際發展需求出發的。中國融資的基礎設施項目恰好為東道國發展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外部資金來源,根本不是什么“債務陷阱”,而是合作豐碑。
摘編自《光明日報》
【于江等:深入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于江、吳曉丹、王文起、陳笑認為,習近平外交思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加強對外工作頂層設計,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出戰略謀劃。具體來看,習近平外交思想持續推動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張新倡議,尤其是明確提出“牢牢把握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這一重大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我國外交能夠在世界大變局中開創新局、在世界亂局中化危為機,取得歷史性成就,關鍵在于把握住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在攻堅克難中砥礪前行。習近平外交思想牢牢把握新時代我國對外工作的主線,即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體現了我們黨對初心使命始終不渝的堅守和踐行、指明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崇高使命任務,并指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歷史性成就。除此之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是其重要內容,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緊扣主線,在黨的領導下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奉行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為世界共同發展增添新動力;高舉真正的多邊主義旗幟,推動完善全球治理;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民族復興大業提供堅強保障,最終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懈努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席鵬輝:以財稅制度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席鵬輝表示,財稅制度是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共同富裕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對于初次分配來說,目前我國收入分配中還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收入差距拉大、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較低等。財稅制度可以通過為穩增長保駕護航,強化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強對流動人口的公共服務供給和基本保障等方式進一步發揮作用。對于再分配來說,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需要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具體到財稅制度在再分配中的作用,主要可向加大個人所得稅減稅力度、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及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等方面發力。對于第三次分配,目前,居民個人通過一定路徑發生的公益捐贈支出,可以在綜合所得和經營所得中扣除;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本年度計算應納稅所得額中也按一定比例扣除。為進一步提高市場主體參與第三次分配的意愿,可以適當提高個人和企業捐贈享受的扣除限額。
摘編自《經濟日報》
【明航:進一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明航表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數據顯示,2021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6.7%,數據背后,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的穩步推進。從“進得來”到“留得住”,從“打工人”到“新市民”,從“單打獨斗”到“舉家遷移”,農民進城務工是大趨勢,其內涵在擴展,需求更加多元。逐步滿足農民工對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增加對城市生活的歸屬感,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當然,目前依然有大量農業轉移人口住在城鎮,但并未真正獲得城鎮居民身份,在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難以享受與城鎮戶籍居民同等的待遇,這些因素導致他們無法在長期務工城市扎根,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依然任重道遠。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重點要針對存量未落戶人口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具體通過降低落戶門檻,暢通落戶渠道,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住房問題,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切實維護進城農民的農村權益等方式,給農業轉移人口更加穩定的預期。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朱旭東: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朱旭東指出,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事關國運民魂文脈,事關黨和國家事業前途,是每一所大學首先要回答的重大問題。首先,大學因對科學的孜孜追求、對教育力量的堅定信仰以及服務國家需要的自覺等而充滿生機,中國大學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其次,教育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尤其是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發展環境和局勢下,教育安全之于國家安全的重要性體現得更加突出,中國大學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牢牢堅持服從和服務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第三,在復雜多樣的國內外環境之下,中國大學理應憑借其與科學研究具有的天然聯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發揮特殊價值、作出獨特貢獻。第四,中國大學要堅持特色、爭創一流,這是當前中國高等教育領域“雙一流”建設的精髓和主線,也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價值追求。最后,卓越的大學離不開集思想者、研究者和講授者于一身的一代代杰出教師,中國大學教師要發揚嚴謹治學、甘為人梯的精神,做“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