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杜雯(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進一步指出,要以增進共同性為方向,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緊密融合。青年大學生正處在拔節孕穗、淬煉成鋼的關鍵期,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本質上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將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增進一體貫穿高校教育工作的始終。
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系,找準價值結合點。高校肩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環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履行立德樹人職責、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新的歷史起點上,要發揮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立德樹人的全過程、各方面。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協同育人效應,既要有針對性地在“四史教育”中講好黨的民族工作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也要從不同學科的課程特點出發,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寓于知識技能的傳授過程之中。另一方面,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實踐教學、體驗教學和網絡教學緊密結合,與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融合,促進各民族大學生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把握好“一”和“多”的關系,找準情感共鳴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高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需要處理好“多元”與“一體”的關系,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找準情感共鳴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聚力量。一是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正確認識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各個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二是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各民族在相互滲透、協同發展中,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培育了偉大的精神。三是牢固樹立“五個認同”意識,要厚植家國情懷,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筑牢思想基礎,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突出精神內核,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擁護領導核心,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堅持正確方向,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把握好“同”和“異”的關系,找準文化契合點。面向未來,在中華各民族的共同因素不斷增多的同時,民族特點、民族差異也將長期存在。“同”是方向、前提和根本,要在堅持“同”的基礎上,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辯證統一。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從實踐上將增進共同性作為民族工作的改進方向,這也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指明了實踐方向。中華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一種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和核心要義。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要突出和彰顯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要注重轉變觀念,切實增進各民族學生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共同性。其次,要注重搭建平臺,努力為各民族學生創造共居環境、共學平臺、共事機會,營造共樂氛圍。再次,要注重文化交流,通過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層次、多領域、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高校各民族學生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最后,要注重文化浸潤,切實把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標識有機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入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高校鑄魂育人的重要時代使命,也是一項長期性、全局性任務,要久久為功、綿綿用力。高校要順應時代變化,以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出發點,以增進共同性為方向,以實現文化認同為價值導向,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扎根于當代大學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