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農產品供給、知識體系、新型基礎設施、博物館、全國統一大市場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宋洪遠、江帆: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華中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宋洪遠、華中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帆認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形勢正處在歷史最好時期,但也要認識到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其保障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色和質量。因此,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布局。首先要穩定糧食面積和產量,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健全完善糧食安全責任制,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產量和品質。其次要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和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加強耕地用途管制,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在保障農民種糧收益方面,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的要求,合理制定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政策,加大產糧大縣獎勵力度,創新糧食產銷區合作機制。再次要加大農業科技支撐力度,大力推進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最后要提升糧食市場調控能力,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健全糧食儲備體系,保持合理儲備規模。
摘編自《光明日報》
【謝伏瞻:建構新時代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謝伏瞻表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新時代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一方面需要在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并堅定自覺地建構以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內核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進而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另一方面需要隨著實踐發展推動理論發展與創新,把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成果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動力。同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界迫切需要深入總結中國經驗,進一步加強學理化和系統化闡釋,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一步豐富、發展、完善各個學科的范疇、概念、理論體系,通過量的不斷擴展和質的不斷提升,將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成就及時進行學術化提煉、學理化闡釋和學科化把握。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鵬飛:抓住重點,推動新型基礎設施投資】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鵬飛認為,在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情況下,尤其需重視發揮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同時需要看到,對標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要求,我國新型基礎設施體系還存在系統性和整體性不高、對傳統領域數字化轉型升級服務能力不強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針對此,需找準推動新型基礎設施投資的政策著力點。一是要堅持系統觀念,科學謀劃、統籌推進信息基礎設施、科技基礎設施和智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傳統產業實現深度融合。二是要根據各類新型基礎設施的技術經濟屬性,瞄準關鍵點,實施更有針對性的投資促進政策。三是要注重服務能力,只有各個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都用得起、用得好,新型基礎設施的服務效能才能充分釋放。這就需要在促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的同時,推動地方政府或龍頭企業通過整合資源要素,面向區域、產業、企業提供全鏈條、全方位、全過程新型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四是要創新投資機制,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中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及市場作用。一方面創新政府資金投入機制,另一方面創新金融支持方式。
摘編自《經濟日報》
【翁淮南:創建世界一流的中國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翁淮南表示,如何創建代表中國特色、引領行業發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館,為全球博物館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是值得我們探討的一個理論話題。需要認識到,創建世界一流的中國博物館,在發展規劃上要堅持中國標準。要聚焦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扎根中國大地,走出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引領行業發展的博物館建設新路。同時,在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收藏理念上,要強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相關藏品征集,注重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的征藏。創建世界一流的中國博物館,在發展目的上要聚焦使命任務。要“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將博物館事業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高博物館公共服務均等化、便捷化、多樣化、個性化水平,實現博物館的高品質、差異化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創建世界一流的中國博物館,在發展形式上要讓文物“活起來”。要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以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準確提煉并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更好體現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博物館要走群眾路線,開展創新服務,使文物更好融入社區,活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間。
摘編自《中國文化報》
【崔凡:充分認識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性】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崔凡認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也是我國培育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的重要基礎。新發展階段下中國正在形成基于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新比較優勢,利用好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在規模經濟型產業上就可能具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滿足好中國的國內市場需求,將更容易在國際市場上贏得競爭優勢。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也將使中國在規模經濟型產業上獲得比較優勢。如通訊設備行業是我國過去一段時間國際化比較成功的行業,正是因為有了中國龐大國內市場的支撐,才得以進行大規模的研發投入,逐漸形成了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在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能夠走上創新發展之路,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其堅實的基礎。最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形成創新型產業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的必要前提。經濟發展中的區域間競爭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過程中,既要維護全國大市場的統一性,又要考慮到地方發展的差異性,平衡好兩者的關鍵要素在于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和依法行政。
摘編自光明網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