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今年以來,受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相互疊加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對此,我們應客觀看待,正視困難和挑戰的同時把握好正在醞釀形成的新機遇,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指導下,對實現預期經濟增長目標充滿信心。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發揮好我國經濟發展重大優勢”這一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發揮好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的優勢,要充分把握戰略性有利條件。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指出,“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的重大論斷遵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大邏輯,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在新征程上,我們要采取切實有效舉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具體措施來看,一是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穩步邁向共同富裕。三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量質提升。四是堅持深化改革創新,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五是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特性和行為規律,科學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六是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推動政策組合落地發力。詳情
發揮好國有經濟和新動能的支撐作用,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認為,總體上看,今年以來,一些接觸性、聚集性行業業務活動明顯減少,可選消費品增長由正轉負,房地產領域關鍵指標繼續下滑。但一季度中央企業的經營狀況亮點突出,質量效益、全員勞動生產率穩步提高,企業生產運行平穩有序,充分顯示了國有經濟對宏觀經濟的重要支撐作用。著眼于未來的經濟增長,我國已經積累了足夠的動能。首先,結構調整加快,制造業增長、消費貢獻提高、綠色產品擴張等經濟增長新動能不斷壯大。其次,創新驅動作用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和水平、創新產出持續提升,創新發展態勢持續,向高質量發展要求穩步邁進。再次,宏觀調控政策超前發力,逆周期調節與跨周期調節結合兼顧短期與長期目標,綜合調控體系為穩增長保駕護航。同時,隨著改革進程加快,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將逐漸釋放,有利于增強市場主體活力,降低消費成本,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詳情
發揮好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優勢,為提高國際競爭力打牢基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崔凡指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也是我國培育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的重要基礎。我國作為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國內市場規模越大,本土市場效應將會越強,在規模經濟型產業上的優勢將會更明顯。因此對于企業來說,滿足好中國的國內市場需求,將更容易在國際市場上贏得競爭優勢;對于規模經濟型產業來說,中國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將成為企業國際競爭力優勢的來源。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實質上就是創新型產業優勢,要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優勢,就需要建設一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建設好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需要把握全國大市場的統一性和地方發展的差異性,不斷完善政策法規的建設,從而為我國形成創新型產業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提供重要保障。詳情
充分利用各方有利條件,發揮好我國工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優勢。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史丹認為,總體來看,我國工業穩定發展的長期態勢不會變,工業穩增長具有多方面有利條件。一方面,我國工業在疫情沖擊面前表現出較強韌性,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并且我國的工業產業發展水平高,綠色化和數字化以及高質量的勞動力供給都是推動我國工業增長的重大優勢。另一方面,盡管受到當前全球性通貨膨脹影響,但我國與全球產業連接緊密,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地位仍然十分牢固。隨著工業化進程深入推進,我國生產制造業水平大幅提高,正在承接更多高端制造業轉移,客觀上加速了產業升級步伐。同時,我國創新成效顯著,助力工業發展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以數字技術和綠色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從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轉向以中間制成品和高技術產業為主。此外,我國強大的內需市場為實現工業穩增長打下了扎實的基礎,而一系列保市場主體、幫扶中小企業的政策措施的出臺為工業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詳情
(光明網記者 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