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權衡(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了一定影響,短期內造成中國部分地區交通和物流受阻、人員流動受困、物資供應不暢等問題。特別是在中國經濟活力最強、經濟密度最大的珠三角、長三角等地,疫情不僅對旅游、賓館、餐飲、交通等服務行業影響較大,也對部分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形成了短期沖擊。盡管如此,中國前4個月吸引外資依然保持逆勢增長,取得了來之不易的好成績。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為外資帶來了信心與力量。
從供給端來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形成了強大的社會生產力和不斷提高的綜合國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實現質量變革、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為外資來華投資興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有力的產業鏈供應鏈支撐。從需求端來看,中國有14億多人口和4億以上中等收入群體,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相對旺盛的國內需求、持續釋放的增長潛力,為全球企業來華拓展業務提供了獨特的條件和機遇。
除了基礎好、機遇多之外,科學、及時、有效的支持政策,也是不少外資逆勢“加倉”中國的重要原因。
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中國堅持有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確保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今年1—4月,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穩外貿、穩外資、穩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舉措。其中,有些舉措針對所有市場主體,有些則直接針對外企或外企在華配套產業鏈。特別是中央和地方紛紛出臺的減費退稅、減免房租、貸款延期等政策“組合拳”,及時地緩解了外資企業和供應鏈配套企業的資金困難,為外資在華扎根打了“強心針”、吃下“定心丸”。
從本質上看,這些舉措體現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制度的優越性: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各類市場主體能夠公平競爭、有序發展;另一方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運行的不利影響,幫助外資企業穩信心、穩預期、穩投資、促發展。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沒有改變,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實現發展預期目標有利條件較多。可以預見,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穩定經濟政策措施持續顯效,經濟運行有望逐步復蘇。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未來,中國將持續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而為廣大外資企業創造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廣大外資企業只要積極適應新形勢、把握新機遇,不斷加快自身技術創新,扎實提升自身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就一定能共享中國經濟開放發展釋放的寶貴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