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潘超(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蘇州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積極發揮生態優勢并以此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本質要求。為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并高度重視發揮生態優勢的主要面向,努力探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做到一體推進、同向發力。
發揮生態優勢的主要面向。一是完善體制機制。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改革舉措,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強大的內生動力。我們亟須完善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產品價值評價、生態資源使用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碳匯交易等市場化機制,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更大力度發展和運用碳市場,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的專項制度。這是事關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全局的重要因素。
二是推動轉變觀念。擺脫傳統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的束縛或羈絆,是以發揮生態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特別是要摒棄在傳統工業文明和走現代化道路中所形成的在自然觀、發展觀、利益觀、價值觀等層面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思想觀念,并堅持用全局性、系統性、戰略性、創新性思維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規劃與綠色設計,推進綠色投資與綠色建設,實行綠色生產與綠色流通,倡導綠色消費與綠色生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含綠量”與“含金量”共同提升。
三是實施改革創新。我們應當通過實施綠色發展的各類創新試驗,在不斷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及時進行推廣,以點帶面形成示范效應,保障改革創新取得實效。例如,加強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特別是行業企業在以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碳中和技術創新為基礎的綠色技術和綠色工藝動力和能力等方面的實踐創新。為了有效提升綠色低碳發展的質量,更好地以發揮生態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應當在綠色技術創新機制構建、綠色創新基地平臺建設、綠色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和顛覆性技術研發等方面綜合發力。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路徑。一是牢固樹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努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通過拓寬社會多元參與渠道,吸引企業、行業協會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的共建共治共享,為以發揮生態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廣泛而持久的支撐面和動力源;通過宣傳、教育、普及生態知識,提升社會公眾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度;通過開發生態公益產品、生態文化產品、生態溢價產品和發展綠色產業等方式,形成包括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流通、綠色創新和綠色金融等在內的完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之美、生產之美、生活之美,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二是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這既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價值旨歸。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不僅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而且開辟了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新路徑。只有充分認識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深刻把握生態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的道理,才能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協同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我們應當通過加快促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政策保障體系,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亮麗的底色。
三是強化制度供給和制度創新。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需要強化制度有效供給和制度創新。首先,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保護并鞏固生態優勢。其次,實現政府與市場的協同發力、優勢互補,擴大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制度供給,為打通以發揮生態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制度支撐。再次,相關地方政府部門應立足于不同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制定實施符合本地區發展實際情況的制度和政策,讓綠水青山成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托。因此,我們應當從以發揮生態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幾個重點領域出發,抓緊“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實現綠水青山的“顏值”和“價值”雙重提升,持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18JZD00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