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金融、經濟運行、菌物種業、黨的創新理論、平臺經濟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邱兆祥、劉永元:進一步激發數字金融的經濟增長效應】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邱兆祥、劉永元表示,數字金融具有科技性、普惠性、政策性和靶向性等鮮明特征,在加速資金流通、支持數字經濟發展和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等方面作用顯著。當前,我國數字金融的發展已經取得長足進步,但數字金融在支持經濟增長中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未來需要著重處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關系:一是把握好數字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二是把握好數字金融與金融監管的關系;三是把握好數字金融與宏觀調控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激發數字金融的經濟增長效應,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首先,構建和完善數字金融的生態體系,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發展數字金融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雙輪驅動。國家層面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盡快制定數字金融發展戰略和配套政策,金融機構應通過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不斷提升數字金融水平,并加強與政府部門的合作,建立起完整的數字經濟創業創新企業信息收集、披露和信用評價體系,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打造數字金融閉環生態。其次,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字金融平衡協調發展。數字金融要通過數字驅動和技術驅動縮小金融資源的區域分布差異。最后,優化數字金融的監管體系,構建經濟平穩發展的政策環境。未來需進一步建立健全適應數字金融發展的市場準入制度和公平競爭監管制度,監管機構要針對數字金融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監管體系,加快建立數字化監管規則庫,實現監管規則形式化、數字化和程序化。
摘編自《光明日報》
【何自力:用足用好穩經濟政策,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何自力指出,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關系到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到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實現,對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至關重要。我們可以從科學內涵、方法論等方面,對其進行深入理解。一方面,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是宏觀調控的重大創新。對宏觀經濟運行實行區間調控意義重大:一是有助于發出宏觀調控預警信號;二是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三是有助于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是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宏觀調控中的具體體現。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才能為調整經濟結構和改革開放創造穩定宏觀環境;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取得實質性進展,才能為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創造良好條件。此外,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需要統籌加強需求和供給管理。在宏觀調控體制上要求實現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的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我國宏觀調控將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結合在一起,著力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為保持我國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提供了有效保證。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玉:大力發展菌物種業,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認為,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須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我們要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集中攻關,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必須樹立大種業觀,不斷推進種業創新。其中,菌草技術實現了光、熱、水三大農業資源綜合高效利用,有利于生態、糧食、能源安全。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大力發展菌物種業是一個重要方面。我國食用菌資源豐富,有幾千年的采摘、食用和生產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用菌產量不斷增加,已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國雖是菌物資源大國、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和出口大國,但還不是食用菌強國。目前,我國食用菌產業領域多項技術仍有待突破,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菌種培育技術。解決菌種培育“卡脖子”問題,保障食用菌種源自主可控,重在加強食用菌種業源頭創新,切實做好菌物種質資源普查,強化珍稀和瀕危菌物資源的保藏保護、良種繁育及其生物轉化研究,抓緊建立國家級食用菌種質資源庫,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菌物保藏保護、基礎研究、菌種創制創新高地。
摘編自《人民日報》
【林進平:用黨的創新理論引領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林進平指出,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造歷史偉業奠定了思想基礎,為凝聚磅礴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前進方向。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精神。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并不是要人們將其思想作為教條去生搬硬套,而是要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運用。“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關注和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實踐證明,正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開展的鮮活豐富的偉大實踐,從根本上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為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不竭動力。進入新時代,黨的科學理論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觀察和把握時代,能夠引領我們更科學地開展偉大實踐、推進偉大事業,并在新的偉大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只有堅定不移高揚社會主義旗幟,只有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才能讓社會主義的美好前景在中國大地上更加生動地展現出來,才能讓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理論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從而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邁進。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董建國: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
董建國表示,如今,平臺經濟與人們的生活起居息息相關,互聯網平臺連接起了城市與鄉村、線下與線上、實體與網絡,產生了諸多新業態,更好地滿足了現代人的生活和消費需求。可以說,平臺經濟是我國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貫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平臺經濟的發展,還是穩就業的重要載體。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平臺企業持續壯大,其衍生出的創新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對于促進創業就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穩定器意義。不過,平臺經濟在發展進程中,也出現了一定問題。譬如,有的平臺企業強行提高服務費率、逼迫商家“二選一”,有的平臺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存在一些短板,還有的企業存在一些不正當競爭行為。平臺經濟領域的諸多亂象引發關注。可見,要持續推動平臺經濟自身發展,有必要揚長避短,穩妥施策。一方面,平臺企業必須時刻牢記平臺立身之本,為創新謀、為長遠計,才能遏制過度逐利的沖動,實現良性發展。另一方面,推動平臺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應不斷健全平臺經濟治理體系。要通過良法善治,推動平臺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