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縣域城鎮化、法治政府建設水平、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助企紓困政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紅鳳:分類施策構建主導產業鏈條,打通縣域城鎮化堵點】
山東財經大學教授張紅鳳表示,縣城將是下一步城鎮化發展的主戰場,而產業發展將成為我國未來一段時間推進縣域城鎮化進程的關鍵內容。縣域城鎮化的癥結聚焦于產業、人口、資金、消費等方面,如產業基礎薄弱,產業鏈條短、層次低、核心競爭力不足、結構與布局不合理等現象突出;人力資本不足,高學歷、高技術人才缺乏,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財力不足,政府稅收能力、社會融資能力、資金使用可持續能力面臨挑戰;居民消費不振,消費意愿、消費能力、消費活力有待提升等等。這些難題導致縣城經濟根基脆弱、缺乏良性循環,制約著縣域城鎮化的步伐。因此,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構建主導產業鏈條,成為破解縣城經濟發展痛點、打通縣域城鎮化堵點的重要路徑。一般縣城應重視承接一般性制造業轉移,這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部門轉移,另一方面有助于抓住國內產業結構調整與新發展格局構建的契機,逐步參與到國內產業鏈與價值鏈循環中;衛星縣城應重視承接中心城市的產業鏈條延伸,一方面要加強市縣互聯網、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突出衛星縣城低成本、近距離的現實優勢,另一方面要以中心城市產業體系帶動縣城產業體系構建,通過重點幫扶、結對子等形式,打造“中心城市引領、市縣相互促進”的發展新局面;特色縣城應重視基于自然稟賦發展特色產業鏈條,將自然稟賦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特色優勢、市場偏好優勢、經濟發展比較優勢,凸顯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楊偉東:提升法治政府建設水平需各地協同發力】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楊偉東指出,實現法治政府建設全面突破,不僅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推進,也需要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創新發展,不斷提升法治政府建設水平。一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地方各級政府要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嚴格依法行政,厲行法治。著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持續深化改革,把依法監管和服務群眾統一起來。圍繞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創新和完善政府服務方式,加快建設本地區各級互聯、協同聯動的政務服務平臺,加快推進政務服務向移動端延伸,實現更多政務服務事項“掌上辦”。二是要夯實主體責任。各級政府要加大考核力度,提升考核權重,將依法行政情況作為對地方政府、政府部門及其領導干部進行綜合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推動行政機關負責人帶頭遵守執行憲法法律,建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應知應會法律法規清單,開展法治專題培訓,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三是要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要針對法治政府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創造性開展工作,務求實效。扎實做好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以創建促提升、以示范帶發展,不斷激發法治政府建設的內生動力,促進法治政府建設在更多地區實現突破。
摘編自《人民日報》
【洪群聯: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協同互促與深度融合】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洪群聯指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演進、升級,是一個主體多元、路徑多樣、模式各異、動態變化、快速迭代的過程。近年來,我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程度持續加深、趨勢持續增強。但是,一些問題也值得關注,包括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影響產業融合進程;融合發展的范圍不夠廣、程度不夠深、水平不夠高;企業間、產業間的協同性還不強,融合發展效益沒有充分釋放,等等。對此,必須把握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培育融合發展主體,探索融合發展路徑,發展融合新業態新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激發企業融合發展內生動力,實現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協同互促與深度融合,為制造強國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一是打造多元化融合發展主體。既要支持鏈主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分工協作與聯動融通,又要強化行業領軍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還要完善平臺型組織的綜合服務功能,形成融合共生的產業生態圈。二是積極探索重點行業的融合發展路徑。產業融合發展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既包括制造業向后端延伸的服務化,也包括服務業反向延伸的制造化,必須突出重點行業,根據行業特點,探索適合的融合發展路徑。三是培育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和新型組織模式,能催生許多新業態新模式。從趨勢看,共享工廠、柔性化定制、反向制造等具有很大發展前景。
摘編自《經濟日報》
【姜文寧:加大技術轉移人才培養,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上海市知識競爭力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姜文寧認為,在整個科技創新體系中,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商業應用以實現其市場價值,往往需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技術轉移人才在跨越這“最后一公里”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現實中,一方面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養在深閨人未識”;另一方面,市場對技術極端渴求,找不到適用的先進技術。要改變這一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加大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和使用是一個重要抓手。第一,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提高技術轉移人才的職業榮譽感和全社會價值認同。包括完善多元化投融資服務,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營,建立多層次激勵體系,等等。第二,建立完善技術轉移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在培養目標上,注重以符合社會需求的實踐性成果作為畢業考核目標,提高人才培養的實務性。第三,培育一批重點技術轉移專業機構或平臺。在政策上,可以優先認定其為高新技術企業并適用優惠稅率;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上,允許其將科技成果轉化環節的所有支出計入扣除基數;在市場準入方面,進一步打破條塊分割,積極建立全國性、區域性的技術轉移專業市場,為技術轉移專業機構或企業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第四,以產業鏈、技術鏈與價值鏈融合理論為依托,進一步搭建完善技術轉移的價格形成機制。
摘編自《解放日報》
【許英杰:用好助企紓困政策,破解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困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許英杰指出,中小微企業發展好壞不僅事關我國市場經濟的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而且對居民就業、社會財富創造等也具有重要影響。當前,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困難。同時還要看到,政策的落地時機、支持強度、政策覆蓋面以及中小微企業政策需求的針對性把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接下來,各地各部門要繼續堅持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幫扶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一是已經制定的紓困政策要靠前發力、加快落實。二是做好中小微企業紓困政策實施效果評估。中小微企業分布廣泛,不同企業對于相同政策的獲得感可能存在差異,要從市場主體的感受出發,及時做好紓困政策的實施效果評估,做好政策覆蓋面的查漏補缺,并根據評估結果及時完善紓困政策。三是地方要結合實際做好配套和地方性政策對接。各地要結合產業基礎、經濟實力等差異性,做好中小微企業紓困的配套,出臺一些地方性針對性的政策舉措。四是根據形勢變化適時加碼紓困政策。我國經濟韌性強、回旋余地大,針對中小微企業紓困的政策工具箱足,要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加碼紓困政策。五是創新政策實施方式和手段,暢通政策見效“最后一公里”。要創新政策實施方式,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動政策落實,降低享受政策成本,力爭做到中小微企業享受紓困政策“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政策“免申即享”。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