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永奎(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復雜工程管理研究院教授)
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全面強化風險防控。要落實風險防控制度,壓緊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和主管部門管理責任。要探索建立境外項目風險的全天候預警評估綜合服務平臺,及時預警、定期評估”。講話重點強調了風險管控和安全保障問題,為新時代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我們積累了海外重大項目風險管理的豐富經驗,自然、技術、法規、合同、勞務、物資、設計、環境、健康等技術性和操作性風險管理的實務能力逐漸增強。隨著重大項目風險復雜性的增加和新特征的出現,傳統工程視域下的風險管理能力已無法完全適應共建“一帶一路”的現實需求,迫切需要進行風險管理范式變革,即從傳統工程風險管控轉向風險系統復雜性治理。這其中,三個能力至關重要。
其一,重大項目風險防控的系統復雜性治理能力。項目的物理規模特征和空間特性決定了項目系統的開放性和差異性,而重大項目作為大型社會性工程,其管理系統是一個復雜巨系統。這就決定了項目風險具有系統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尤其是要注重制度、文化等方面對項目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影響。因此,傳統項目風險防控分而治之的還原思維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管理主體提升對這一系統復雜性的認知、分析和駕馭能力。“一帶一路”建設廣泛分布于沿線特定的地理空間內,應不斷加強對“一帶一路”外部環境的深度不確定性、動態性以及各類風險要素的異質特征、關聯與耦合機理的復雜性認知,提升風險復雜性降解能力,形成風險治理的頂層統籌協調和執行層貫徹落實的綜合集成管理體系。通過經驗總結、服務平臺構建和治理模式創新,快速提升風險防控的系統復雜性治理能力。
其二,重大項目風險防控的多元層級網絡治理能力。共建“一帶一路”已經有多個成功案例,例如蒙內鐵路、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口以及中白工業園等。這些項目都有效控制了各類重大風險,從而成為“一帶一路”的旗艦或標桿項目。分析發現,這些項目風險防控案例都具有相類似的經驗,即構建了“母國—所在國”以及第三方合作等多元層級風險網絡治理能力體系。與國內重大項目以及傳統跨國項目不同,共建“一帶一路”不能僅僅依靠我們自身能力應對所有關鍵風險,尤其是制度、文化等重大外部風險。更需要借助所在國、第三方以及多邊機構力量,通過管理和治理能力資源配置,構建政府間協商、管理層協調、參與方協同的多元多層治理機制,打造全方位、全天候的風險治理韌性網絡能力,以保障重大項目在可控環境中實施,并具有“止損”能力。
其三,重大項目風險防控的動態適應性治理能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共建“一帶一路”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亟須增強風險防控的動態適應性治理能力。在這一背景下,一要準確把握情境的高度動態性、不確定性以及對項目的深刻影響;二要理解治理要素配置是相機和動態演化的,包括模式、制度、知識和技術等都需要共同演化;三要深刻認識治理目標和路徑都是相互依賴的,不同國別、不同行業、不同模式差別巨大,不能僵硬搬套。因此,共建“一帶一路”的組織管理機構需要具備全球資源調配與整合能力、國際工程領導能力、項目外交和本地化管理能力以及重大機遇的把握能力等,這對于長周期的項目投資、建設與管理尤為重要,例如,大型產業園區、港口以及能源項目等。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口即是中遠海運在復雜動態環境中抓住重要窗口期,將風險轉化為發展機遇的典范。
強化系統復雜性思維,構建風險管控的多元復合網絡治理體系,提升復雜風險管控能力,既是我國從工程大國向工程強國轉變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一帶一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帶一路”建設研究重大專項“‘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建設經驗、教訓及工作建議研究”(19VDL00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