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世清(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教師工作,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基礎教育歷史性地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依靠的正是全世界規模與體量最大的基礎教育教師隊伍。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教育發展迎來了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標志著包括基礎教育在內的各級各類教育即將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面對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建設高水平的基礎教育師資隊伍迫在眉睫。
教師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工作母機,事關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培養源頭與整體質量。進入新時代,基礎教育發展的基本矛盾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對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專業能力與育人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以教師學歷水平為例,歐盟與OECD成員國初中教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水平的比例分別達到57.0%和45.5%,而2020年我國初中專任教師研究生學歷比例僅為4.0%,普通高中教師研究生學歷也只有11.5%。高水平的教師教育體系與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供給成為影響我國基礎教育更加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來抓,大力加強教師教育的頂層設計與制度供給。前不久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以高素質教師人才培養為引領,努力構建新時代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新格局。
一是以高水平師范院校為引領,建設一批國家師范教育基地。高水平師范院校是教師教育的領頭雁。在強師計劃中,政府高度重視高水平師范院校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每校支持1億元,實現新世紀以來國家高等教育重大專項中專門面向師范院校建設的最大規模投入,努力打造師范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領航員。同時,以高水平師范院校為核心,建設一批國家師范教育基地,對內大力加強教師教育學科建設,不斷提升師范專業課程、能力發展、信息化應用、一體化培養模式、教育碩士與博士招生改革等方面的內涵提升、標準建設與領航示范,積極構建師范院校為主、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發展機構為紐帶、優質中小學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與聯動的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對外則以高水平師范院校為龍頭,聯合地方師范院校建立教師教育協同創新平臺,推動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學科建設經驗分享、教育科研課題共同研究。
二是以地方政府統籌為主體,創建國家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驗區。地方政府是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主力軍。中央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體作用,統籌區域內高校、教育發展機構、中小學校等,在師范生培養、教師專業發展、教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等方面進行試點改革,以先行先試不斷探索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實驗區經驗。
三是鼓勵打通東西部師資交流方式,推動師資優質均衡。國家著眼于中西部優質師資短缺問題,積極強化政策創新與供給,加強中央財政支持保障,鼓勵打通中西部師資交流方式,面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實施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依托部屬師范大學和地方高水平師范院校為832個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定向培養本科層次師范生,積極完善交流輪崗、支教講學激勵機制,引導優秀人才向中西部與鄉村學校流動。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面向未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面對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現實需要,各級政府要優先投入,把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實抓緊抓好,全面夯實教師發展之基,大力加快構建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設新格局,努力為黨和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大國良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