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孔祥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核心提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日前,《論“三農”工作》一書出版,收錄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文稿,深刻闡明了為什么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如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應正確處理哪些復雜關系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中國方案,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指明方向。
舉全黨全社會之力
推動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三農”工作,強調“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即“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自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全黨“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全黨工作的核心。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次是我主動提出要來講講的,目的是向全黨全社會發出明確信號:‘三農’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這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一個重要信號,就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三農”工作依然“極端重要”,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必須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好、抓實。
農業是全社會的穩定器。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我反復強調要辦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始終立足自身抓好農業生產,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國際經濟下行影響,一度有近3000萬農民工留鄉返鄉。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大局能夠保持穩定,沒有出什么亂子,關鍵是農民在老家還有塊地、有棟房,回去有地種、有飯吃、有事干,即使不回去心里也踏實。”目前,盡管我們的“三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截至2021年底,我國的城鎮化率達到了64.7%,農業產業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為7.3%,第二產業占39.4%,第三產業占53.3%。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測算,農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是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2倍以上。而且隨著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游業發展水平的提高,農業會變得更加重要。因此,決不能根據增加值所占比重來決定產業發展優先序,因為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我國是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糧食出口國家相繼宣布禁止糧食出口,曾經一度引起我國糧食市場的波動,可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過分,因此糧食生產要堅持寧可多生產、多儲備一些,多了的壓力和少了的壓力不可同日而語。由于農業補貼、保護價收購、臨時收儲等一系列惠農富農政策的實施,2021年我國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全國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但盡管如此,我國糧食(包括谷物)進口數量呈上升態勢。2021年,我國農產品進口2198.2億美元,同比增加28.6%,谷物進口6537.6萬噸,同比增加82.7%,同時我國還進口了大量植物油籽、植物油、畜產品等,說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食物消費對國際貿易的依存度越來越高,糧食安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面積、產量不能掉下來,供給、市場不能出問題。”“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糧食安全要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把糧食安全責任制落到實處的要求說明任何時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都不能松,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那么如何確保糧食安全?第一,要保護好耕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做好耕地的保護利用,強調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同時,要依法依規做好耕地占補平衡,“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第二,要依靠科技進步確保糧食安全,切實解決種子領域“卡脖子”問題,打好種業翻身仗。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農作物、畜禽和水產品種部分或全部依賴國外,一些本土品種急需“搶救性”保護,同時育種體制機制存在問題,科研機構和育種企業銜接不夠,因此要加快種業科研體制和投入機制改革,加強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加快本土種子企業的發展,不斷提高中國種業的競爭力,提升中國種業在世界種業的話語權。第三,要使種糧農民“有錢可賺”。近年來,國家持續提高了水稻和小麥各個品種品級的最低收購價格,從2018年起,在糧食大省的產糧大縣試點稻谷、小麥、玉米三種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2022年推廣到13個糧食大省的所有產糧大縣。這些措施都確保了種糧農民的收益。遼寧省是13個糧食大省之一,要保護、利用好黑土地,在新時代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多措并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在2021年2月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全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自2021年起,我國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階段,這是更高水平的鄉村振興,問題更復雜,任務更艱巨,要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第一,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必須真正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因此實施鄉村建設要做好鄉村發展規劃,明確村莊布局分類;要保留鄉村特色風貌,不搞大拆大建;要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要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取得一定實效的基礎上,大力推進五年提升行動,重點是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健全生活垃圾處理長效機制。
第二,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我國的城鄉差距主要表現在農村基礎設施上。一是農村道路建設要在“村村通”的基礎上往自然村覆蓋、向農戶延伸,繼續開展“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工作,在鄉村旅游發展需要的地方有序推進鄉鎮通三級及以上等級公路。二是要推進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扎實推進城鄉供水系統互聯互通。三是要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加大農村電網建設力度,全面鞏固提升農村電力保障水平。四是要加強“數字鄉村”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快遞進村,推動發展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
第三,要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因此,我們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主要是要在縣域內統一公共服務水平,如做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要強化公共服務的城鄉均等化,比如實現義務教育資源城鄉均等化布局,并要向基礎薄弱的農村中小學傾斜;實現醫療資源城鄉均等化布局,把鄉鎮衛生院建設成為農村的基本醫療中心,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節省公共醫療資源,減輕農民負擔。
(本文為2022年度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軟科學課題(rkx20220103)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