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職業、科技類社會組織、政府和市場、中歐班列、新聞作品版權保護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鄧智團:多措并舉助力青年在數字職業新賽道奔跑】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鄧智團指出,近日,人社部向社會公示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專門增設或調整了相關中類、小類和職業,并首次標注了數字職業。數字職業讓超千萬的大學畢業生有了更多新選擇,需匯聚各方努力,助力更多青年人在數字職業新賽道暢快奔跑。數字職業帶來多元化就業通道,但對學校的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盡快開發相應職業技能標準,加快規范相關職業教育專業和培訓項目,開發新教材新課程,強化社會培訓和終身教育,加強數字職業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力度。另外,需切實解決數字職業靈活用工中合同簽訂比例低、用工秩序混亂、社保繳存比例低、商業保險缺少保障等問題,制定和完善數字職業的數字安全法規,加強從業人員的數字安全教育;健全數字職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增強數字職業從業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此外,還應加快探索優化數字職業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與產業發展需求、經濟結構相適應的數字職業人才評價機制,加快建立數字職業各行業規范以及服務標準,完善信用機制、第三方評估、檢查抽查等方式。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建民:加強科技類社會組織建設,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山東理工大學教授李建民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進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加強科技類社會組織建設,有利于團結動員科技工作者自覺服務“國之大者”,推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一是全面加強黨對科技類社會組織的領導。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引導科技類社會組織從國家戰略層面思考如何為科技工作者發揮創新創造才能提供精神動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適合我國科技發展階段性特征和規律的人才工作機制。二是充分發揮科技類社會組織在引領組織成員進軍科技創新主戰場中的作用。著眼于增強科技類社會組織服務科技強國建設的責任擔當,進一步強化科技類社會組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引領組織成員進軍科技創新主戰場的功能,引導組織成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三是深化科技類社會組織國際交流合作。幫助中國科學家積極爭取在國際組織任職,參與國際規則、標準等制度建設;充分發揮科技類社會組織主辦的科技期刊等學術交流平臺作用;強化學術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
摘編自《人民日報》
【徐丹丹: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徐丹丹表示,新時代新征程,要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方面取得更大進步,必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用好,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一是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健全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縱深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二是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破除歧視性限制和各種隱性障礙;支持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完善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三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用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明確政府權力邊界;尊重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一般規律,避免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四是提高政府監管和服務效能。持續完善監管規則體系,落實全鏈條監管,加強全方位監管;健全產權保護制度,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不斷創新監管方式,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互聯網思維提升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大偉:中歐班列助力“一帶一路”展現強大生命力】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新興經濟體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大偉表示,中歐班列開行以來,運行質量穩步提升,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和明星品牌。中歐班列開通以來,中國通過加強跟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大幅提升換軌效率,持續降低運輸成本,是各國政府協調合作、降低商品和要素跨境流動成本、進而依托市場力量擴大經貿合作的典型范例。此外,中歐班列運輸時間短、裝卸便利化程度高的優勢凸顯,有力支撐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大動脈”,特別是通過開行防疫物資專列等組織模式,源源不斷地將中國生產的防疫物資運抵歐洲各國,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譽。另外,中歐班列在實踐中,積極應用區塊鏈等先進技術,逐步形成了“一單制”的運輸模式,減少作業時間及資金成本,為國際運輸便利化作出獨特貢獻。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董小英:大力加強全媒體時代新聞作品版權保護力度】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晉陽學刊》編輯部董小英指出,新興媒體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階段,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呈現出高度融合的趨勢,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問題顯現出與傳統媒體時代極大的差異性和復雜性,備受各界關注。大力加強版權保護,并在有效的版權保護前提下做好內容傳播,是推動我國新聞出版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第一,賦予原創優先傳播權。給予原始新聞的生產者一定時間的優先權,使其獨家新聞價值、時效性價值能夠得到有效開發,獲得合理的經濟回報。第二,以新技術助力版權保護。運用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整個版權行業進行數據分析,對新聞轉載行為進行技術控制、建立版權跟蹤系統,制定更加精準的打擊策略。第三,建立健全網絡監管體系。一方面,通過健全版權侵權查處機制,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等方式,不斷完善執法監管保障;另一方面,應加快網絡監管平臺建設,優化著作權的登記錄入、作品查詢、分類統計工作,實現版權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共享。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