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基層社會治理、全國統一大市場、“關鍵少數”、“雙碳”目標、外貿外資基本盤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宇舟、郭星華:智能化成為基層社會治理主流趨勢】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宇舟、郭星華指出,作為新時代社會治理創新的技術驅動力,智能化為基層社會治理開辟了新的空間、創造了新的模式,從而使基層社會治理效能變得數據化與可視化,使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可能。因此,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就必須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智能化。隨著大數據的快速發展,推進以智能網絡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化已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一種主流趨勢。要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智能化,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變革智能理念,樹立智慧治理思維。包括要堅持“黨建+智能化”理念、樹立“合作聯動”智能治理思維、深化“智能化+政務”理念等。二是共享信息數據,打破數據融通壁壘。要實現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構建“一體化”的數據平臺。三是完善法律制度,筑牢數據安全防線。這一方面需要完善智能化治理頂層設計,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智能化治理相關立法,應著力解決因數據管理立法不全所受到的“數據威脅”。四是營造人才環境,壯大智能人才隊伍。應完善人才建設政策、財稅扶持政策以及相關配套保障政策,強化制度支撐,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加大對智能化人才的引進與培訓,設立人才需求預測機制、人才引進機制、人才技能培訓機制、人才激勵機制、人才考評機制并配備相應的專項扶持資金;大力孵化“智能化+教育”基地。
摘編自《光明日報》
【劉志彪:以市場化改革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表示,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核心問題,當然也是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關鍵要素。只有通過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才能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基礎和載體,才能確立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才能為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創造條件。首先,在市場門類上,加速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在改革中要防止那種借口要素市場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而推遲或拖延要素市場化改革的傾向。其次,在市場規模上,把潛在規模優勢轉化為現實市場規模優勢。除了要通過深化改革釋放生產率、逐步提升居民工資水平、分好國民收入這塊蛋糕外(這些都是做大市場規模的基本前提),還有兩個重要的相關問題:一是大力糾正導致市場分割的行政因素、法治因素、社會文化因素,鼓勵區域一體化發展;二是要加快資本市場化建設,通過資本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提高財產性收入的比重。再次,在市場結構上,盡快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要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載體上,建立起既不是原子化的市場競爭,也不是完全壟斷的市場結構。第四,在市場價格參數上,盡快形成廣義價格調節機制系統。根本的解決方法,不是去限制價格參數調節作用,因為越限制供給越緊張、價格越高,而是要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放開進行充分競爭。第五,在市場空間上,以一體化發展作為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選擇性變量。最后,在市場環境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市場化、法治化與國際化是市場環境(營商投資環境)建設的三大方向和目標。
摘編自《學習時報》
【姜明安:加快推進法治中國建設要緊抓“關鍵少數”】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表示,領導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加快推進法治中國建設,要堅持不懈抓牢抓緊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以有力舉措確保領導干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本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上不斷取得新成效。一方面,抓“關鍵少數”體現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領導干部是否具有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決定著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成效,也直接決定著法治能否成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另一方面,抓“關鍵少數”體現推進法治建設的客觀需要。加快推進法治建設,需要各級領導干部進一步強化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觀念,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不斷提升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此外,抓“關鍵少數”能更好發揮領導干部的重要作用。各級領導干部應主動適應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工作要求,更好發揮“關鍵少數”對全黨全社會的風向標作用,帶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這就需要領導干部做到守法律、重程序,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保護人民合法權益,自覺接受監督。樹立正確用人導向,堅持把能不能依法辦事、遵守法律作為考察識別干部的重要條件。在相同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法治素養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干部。
摘編自《人民日報》
【沈滿洪:堅持統籌兼顧原則,系統推進“雙碳”目標如期實現】
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沈滿洪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堅定不移,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我們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原則,系統推進“雙碳”目標如期實現,進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綠色轉型。一是要統籌兼顧“雙碳”目標和發展目標。只要我們始終堅持經濟高質量發展道路,堅持綠色低碳化轉型之路,就能夠做到碳排放的最小化或者最優化。二是要統籌兼顧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目標。這就要求國家層面要統籌確定碳達峰的峰值及達峰時間,區域層面要統籌確定各地的碳達峰時間及峰值,不能搞“一刀切”。三是要統籌兼顧碳減排和增碳匯。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的邊界是二氧化碳邊際減排成本與碳匯邊際增匯成本相等時,也即統籌碳減排和增碳匯就是尋找邊際成本相等點。四是要統籌兼顧改善能源結構和提高能源效率。要大力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和能源效率提升,但近期的目標應該重在提高能源效率,遠期的目標重在優化能源結構。五是要統籌兼顧生態碳匯和工程碳匯。片面強調生態系統碳匯或工程方法碳匯都是不妥的。正確的態度是統籌兼顧生態碳匯與工程碳匯,選擇邊際增匯成本相對低廉的碳匯增匯技術。六是要統籌兼顧碳減排和污染治理。企業發展要努力謀求以環境目標為主的綠色發展、以資源目標為主的循環發展、以氣候目標為主的低碳發展的統籌兼顧,以實現范圍聚焦效果。七是要統籌兼顧低碳科技創新和低碳制度創新。要統籌兼顧低碳科技創新和低碳制度創新,使二者能夠互促互進,同時要注重讓低碳制度創新發揮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保障作用。
摘編自光明網
【顧學明:把握高水平開放著力點,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表示,外資是一國聯通內外市場和資源的重要紐帶。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外貿外資在服務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中應發揮更大作用。一是有利于促進經濟循環暢通無阻;二是有利于鞏固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三是有利于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四是有利于保障國家總體安全。當前雖然受到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巨大壓力,但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不論國際形勢發生什么變化,中國都將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一是拓展更廣泛的“朋友圈”。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加強頂層設計,積極推動形成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充分聯通的要素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等,促進區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融合。二是推動構建更加完善的全球貿易投資體系。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在全球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中的主渠道地位,支持對世界貿易組織進行必要改革。三是強化開放平臺功能。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發揮好自由貿易港作用,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強化制度性、結構性安排,形成與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推動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進一步提升外貿外資質量。四是優化外貿外資結構。優化傳統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的進口結構。推動進口多元化,拓展大宗商品穩定外貿渠道,引導大中型貿易企業用好全球市場資源,向上游布局產業鏈條。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