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共同富裕、人工智能、新型消費、產業鏈供應鏈預警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韓克慶: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韓克慶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平均主義“大鍋飯”。一方面,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動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促進共同富裕也要實現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富裕,需要我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發展公共文化事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傊?,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動態前進的過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摘編自《人民日報》
【顧小清:人工智能與教育事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系教授顧小清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催生了新的知識生產方式、為學習方式的變革帶來釋放創造力與活力的可能,延伸到教育領域,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智能技術優勢推動教育生態系統升級,同時要從戰略上對教育事業謀篇布局,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人工智能催生了教育的生態升級,加速了教育深化改革的進程。例如技術支持助推了未來學校建設,對校外學習場所和線上學習場所進行了整合,形成了全新的育人環境。人工智能也對教育的人才培養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教育為社會各領域輸出創新人才,支撐社會各領域轉型升級以及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創新發展。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的發展加速,教育的發展戰略、前瞻性謀劃也需緊跟步伐,應勢而變。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蘊:發揮好新型消費拓展內需新空間的積極作用】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蘊指出,新型消費的蓬勃發展,對保障民生、釋放消費潛力、穩定經濟增長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需要更加充分地發揮新型消費拓展內需新空間的積極作用。從具體措施來看,一是要營造促進新型消費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有序破除重點服務領域的體制機制障礙和隱性壁壘,促進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二是要持續提升新型消費的供給質量,鼓勵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發展。三是要增強新型消費對穩就業的支撐能力,更好維護勞動者權益。四是要協同推進新型消費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有效銜接終端消費需求,新型消費則應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明晰目標、提供需求空間。
摘編自《經濟日報》
【任繼球:做好產業鏈供應鏈苗頭性問題預警工作】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任繼球認為,當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苗頭性問題主要體現在要素資源短缺、循環暢通受阻、產能短缺過剩、環節鏈條斷供、產業對外轉移和對外貿易摩擦等方面,強化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治理,關鍵在問題嚴重之前防微杜漸,有效控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風險。要控制好產業鏈供應鏈苗頭性問題,必須加快建立完善產業鏈供應鏈苗頭性問題預警機制。首先要推動多元主體參與預警,實現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等各個主體協同配合,加強合作交流。其次要暢通向上向下信息傳送渠道,鼓勵和支持參與主體聯合上報反映產業鏈供應鏈苗頭性問題,同時政府也要與參與主體做好溝通,促進苗頭性問題及時反饋。再者要促進數據庫和預警指數建設,不斷提高數據的覆蓋面,確保直報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時效性和可比性,推動苗頭性問題預警指數建設。同時要強化大宗商品、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動態監測和問題研判,強化對最新產業形勢的分析和研判,形成重點產業苗頭性問題常規性預警機制。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