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隨著中國社會加速向數字時代轉型,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圍繞“數字化”主題展開解讀。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數字化正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格局、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多方面順應數字化發展潮流,推動各領域數字化優化升級,深化思想認識,增強數字化發展動力。
促進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相融合。《建設高效先進的數智化社會供應鏈》一文提到,在數字經濟時代,利用數字技術和服務,尤其是做好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結合,將成為促消費的重要引擎。一方面,要通過數字技術為不同的產業賦能,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尤其是農業、制造業、服務業三大產業。另一方面,要能夠形成一個全產業鏈的數字經濟系統,打造一個高水平、開放的數字經濟全產業鏈。既要加速數據要素化進程。建立數據確權,以及數據資產、數據服務等交易的標準化,包括數據采集方面的標準化,涉及數據的標注、清洗、脫敏、脫密、聚合、分析等諸多環節。又要推動要素的市場化改革,持續加大數據開放共享力度,促進數據交易繁榮健康發展。可以打造一個采取直接交易、平臺交易等方式的市場主體,推進數據服務跟數據產品的交易活動,要做到數據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量。目前我國已經實現了工業產業集群,但是目前必須在其現有基礎上升級成為數字的產業集群,這樣才更加有利于我們彎道超車,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詳情】
順應數字化轉型趨勢,加強數字政府建設。《以數字政府建設推進職能轉變》一文中提到,加強數字政府建設,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要以數字化治理提升宏觀調控科學性。數字技術不僅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助力經濟治理和決策的重要支撐。在經濟監測、預測、決策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大數據在創新和完善調控方式、提高經濟運行信息及時性和準確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以數字化監管推進監管現代化。可以依托全國一體化在線監管平臺,加強各地區各部門“互聯網+監管”系統互聯互通。積極利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的服務和監管,充分調配各地、各領域、各行業監管數據資源,提升數據匯聚能力。以數字化監管體系構建、系統平臺互聯互通、監管數據匯聚為契機,建立監管協同聯動工作機制。要以數字化服務優化發展環境。推動營商環境優化。一方面,充分發揮數據作用,打造“數智化”營商環境。另一方面,全面升級政務服務,推動營商環境優化取得實質性進展。推動服務模式轉變。一方面,深化數字化轉型,推進協同共治。另一方面,聚焦群眾實際需求,實現公共服務精準化。要以數字化協同提升政府運行效率。通過數字化協同提高機關運行效能、優化內部業務流程。【詳情】
統籌協調,力推文化數字化發展。《提升數字文化建設水平》一文提到,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文化正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形式。提升數字文化建設水平,需要統籌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數字與文化的關系。堅持把數字技術與文化繁榮有機融合,讓數字技術深度賦能文化創新,助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二是發展與安全的關系。要在數據采集加工、交易分發、傳輸存儲、使用管理等環節加強綜合治理,制定相關安全標準,形成完善的數字文化監管體系。三是共建與共享的關系。一方面,要努力營造全社會廣泛關心、支持和參與數字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鼓勵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依法參與數字文化內容的生產與傳播。另一方面,要堅持數字文化發展服務人民,豐富數字文化內容,創新數字文化出版傳播形態,努力消弭數字文化鴻溝,讓數字文化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民。四是自主與開放的關系。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加強交流與合作,讓更多中國數字文化產品走向世界。五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加快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推動數字技術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另一方面要堅持在創新中發展。鼓勵和支持各類文化機構接入國家文化專網。【詳情】
多措并舉規范、激發數字文化消費健康發展。《大力發展數字文化消費新業態》一文提到,數字文化消費有望成為“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新增長極,其超常規的迅猛發展也將帶來一系列挑戰。要進一步激發數字文化消費活力,暢通國內大循環、培育經濟增長新引擎。首先要加快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豐富數字文化消費供給。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做好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加快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和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其次要大力發展數字文化消費場景,構建高效普惠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已有公共文化設施,推進數字化文化體驗,鞏固和擴大傳統文化數字化創新成果的展示空間。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為各類移動終端用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數字文化內容服務,發展豐富多樣的數字文化消費場景。注意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注意面向廣大下沉城市、農村及偏遠地區居民,提供適合其生產生活特點和需求的文化服務,提高數字文化服務的精準性和普惠性。最后要鼓勵創新和審慎監管相結合,構建規范有序的產業發展環境。對市場中出現的損害消費者權益、有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網絡文化等問題,需要高度關注,加強對數字文化市場動態監管,不斷創新監管方式方法,加大執法力度,不斷完善數字文化產業相關立法工作。【詳情】
(光明網記者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