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之治、城鄉要素配置、數據要素開發、“紫領”群體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進財:“中國之治”為全球治理赤字貢獻智慧】
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張進財認為,“中國之治”為解決全球治理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解決“四大赤字”作出了重要貢獻。具體來看,在應對治理赤字方面,“中國之治”致力于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治理風險;在應對信任赤字方面,“中國之治”倡導各國建立起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增進戰略互信,并通過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為解決全球信任赤字提供了實踐平臺。在應對和平赤字方面,“中國之治”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定不移地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并倡導構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主動承擔起大國責任;在應對發展赤字方面,“中國之治”不僅為人類的反貧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還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消解世界治理的發展赤字提供了中國智慧。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延龍:積極引導優勢要素在城鄉間合理配置】
張延龍指出,實現引導資本、人才、技術等優勢要素向鄉村流動,滿足鄉村發展的現實需求,需盡力扭轉城鄉間要素雙向流動不合理不充分問題。一是要突出組織體系對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渠道作用,通過推動組織體系信息一體化建設,構建組織體系內部的要素補償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制定組織體系內部服務能力清單等途徑實現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在組織體系內部的流動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二是要強化產權對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激勵作用,在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取得進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三農”領域產權制度改革。三是要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賦能作用,把握好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要素流動從傳統的線下關聯向以數字及信息要素交換為特征的線上網絡關聯轉變這一機遇,促進城鄉要素流動形成良性循環。四是要發揮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對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基礎作用,將縣城城鎮化作為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促進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發展。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三希、武玙璠:以具體措施充分開發利用數據要素】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李三希、武玙璠認為,當前我國數據要素市場的建設主要存在數據的特殊屬性使其產權界定困難、個人隱私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凸顯、各類數據的流通共享仍然存在障礙三個方面的難點,對此需要通過采取具體的措施解決。一方面,要以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通過對數據產權主體進行進一步類型化、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數據溯源、將經濟主體對數據要素的權益作為用益權以及將數據要素交易解釋為一種服務等方式,明確數據產權界定規則。另一方面,要通過隱私的立法重點關注個人數據,政府加強對數據安全的監管,提高公民隱私意識等方式,優化完善隱私保護政策。同時,要通過加快推進公共數據開發利用、完善數據流通共享機制,引導企業權衡事前效率和事后效率,鼓勵企業主動交易或分享數據等方式促進數據流通。
摘編自光明網
【嚴飛:“紫領”群體為勞動力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新動力】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表示,“紫領”是既具有“藍領”的動手操作能力,又擁有“白領”的管理創新能力,還具有“金領”較高的知識結構、公關能力、團隊協調能力、社會關系資源等綜合素質的新職業群體。從“紫領”的群體特征來看,他們在經濟資本積累、個人品牌打造、社會和政治資本獲得方面能夠實現社會階層的穿透,在推動微觀層面產業轉型方面能夠實現產業結構的穿透,在工作場域、工作時間等方面實現時間空間的穿透,在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層面實現組織內卷的穿透,是未來實現共同富裕、推動微觀層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緩解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打破組織科層制的改革的重要職業群體。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 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