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美式科技霸權、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創新、綠色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肖君擁:美式科技霸權違背全球科技合作交流發展大勢】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肖君擁指出,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專門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技術民族主義”思想在美國甚囂塵上。自2017年以來,美國為遏制中國科技發展,在出口政策、投資限制、技術和交易限制等方面,頻頻采取損人不利己的打壓措施,妄圖永遠霸控世界科技生態圈。渲染“技術民族主義”,謀求科技霸權,不僅是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也是支撐美國其他霸權的基礎。近年來,美國政府針對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在科技遏制方面頻頻推出各類披著法律外衣的霸權舉措,已經對全球科技合作與供應鏈布局產生了惡劣影響,使得全球科技“鴻溝”非但未能彌合,反而日趨增大。解析美國的“技術民族主義”,無非通過掌控關鍵技術、實行技術出口管制以及握緊金融控制等手段,并采用限制進入、聯合盟友施壓手段實施市場控制,實現對競爭對手供給端到需求端的全面打擊,以此維持其科技霸主地位,謀求特權壟斷和巨額財富。實際上,美國的科技霸權戰略雖然重點在中國科技企業,但在打壓中企的同時,一旦發現包括盟友在內的任何國家對其霸主地位造成影響,同樣會毫不留情打擊。這種為所欲為的科技霸權行徑,已經警醒眾多被其“科技奴役”的國家。目前,新興經濟體突破美國技術壟斷,攜手創建新型技術格局的共識正在形成。事實證明,美式科技霸權違背全球科技合作交流發展大勢,必然激起被壓迫者的團結反抗。
摘編自《光明日報》
【董振華:中國的成功實踐昭示著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董振華表示,西方流行的現代性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是唯一的現代化模式,經由資本現代化所塑造的現代性狀態是歷史的終結狀態,西歐社會之外的所有民族和國家只能遵循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模式才能實現現代化。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的中國式現代化,充分撥開了這些違背唯物辯證法的獨斷論迷霧。從現代化道路的生成規律來看,雖然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在謀求現代化的征程中存在著共性的一面,但由于各個民族和國家存在著諸多差異,故而在道路選擇上也必定存在諸多差異。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由于歷史文化傳統不同,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面臨的形勢和問題不同,人民群眾的需要和要求不同,實現發展、造福人民的具體道路當然可以不同,而且必須不同。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啟示人們,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要避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的路。中國人民的成功實踐昭示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只要找準正確方向、馳而不息,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了現代化,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當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是走社會主義道路成功建成的現代化強國時,我們黨領導人民在中國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將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毋庸置疑的世界歷史意義。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支振鋒:不斷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支振鋒認為,我們的事業越前進、越發展,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可能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也可能會越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黨走過的光輝歷程總結好,把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的輝煌成就總結好,把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寶貴經驗總結好,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砥礪奮進的理論和實踐總結好,在深化對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基礎上,不斷推動理論創新,努力推出更多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重大成果。而理論對規律的揭示越深刻,對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引領作用就越顯著。在新的征程上,我們需要深入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此,哲學社會科學界特別是年輕學者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立足全球視角,樹立大歷史觀,清醒認識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和不變,以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精神,敢于和善于分析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不斷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必須破除陳規舊俗的藩籬,在國際寬視域和歷史長時段中,以創新理論來闡釋中國實踐所蘊含的道理哲理學理;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強大的理論創造力,發現其道理,提煉出理論,凝練成思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不斷推動以實踐為基礎的理論創新,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作出應有貢獻。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俞昊:推動綠色發展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
俞昊表示,綠色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與模式,要求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以此讓土地、山川等資源要素與生產、消費等相匹配相適應,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推動綠色發展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系統性工程。為此,要凝聚社會力量,推動多方協作、形成合力。從政府層面來看,首先要強化法治保障,使綠色發展有法可依。建議完善綠色發展相關立法制度體系,推動專門立法,并在環境和經濟類法律里設專章或專門條款規定綠色發展。其次要加大政策引導和財稅支持。完善綠色低碳產品的標準制定、認證和標識體系,鼓勵與綠色發展有關的科技研發,推動重點工程項目的國際交流合作,引導銀行保險機構規范發展綠色消費金融。此外,還要加強宣傳教育,為推動綠色發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從企業層面來看,既要聯合科研機構積極研發綠色技術,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又要改進現有生產流程,提高原材料及能源利用效率,促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既要結合當地生態環境特點,投資發展綠色產業,又要順應綠色產品市場需求,開展市場調研,有針對性地增加不同種類綠色產品的生產供給。從個人層面來看,實現綠色發展,離不開全社會每一個人的共同參與。綠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衣食住行,需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動人們積極學習綠色低碳知識,將綠色理念融入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費中,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