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高質量教育體系、產業鏈供應鏈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袁銀傳、胡庭愷:中國式現代化助推人類文明交流進步】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袁銀傳、胡庭愷表示,作為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和拓展,對于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對于人類文明的交流進步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推動中華文明放射出新的時代光彩。中國共產黨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思想觀念、價值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相融相通,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文明,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成果的科學指引下,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全方位、全領域、深層次、高質量地在中華大地上展開。另一方面,讓科學社會主義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符合中國實際、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深刻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同時,促進人類文明交流進步。中國式現代化及其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強調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
摘編自《人民日報》
【郭克莎:多點發力把實現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郭克莎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只有把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落到實處,才能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一是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不僅要保持較高經濟增速,還要通過提高發展質量帶動人民幣匯率穩定升值,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推動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二是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將促進共同富裕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完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機制,深化對口幫扶制度;要將促進共同富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鄉村治理;要將促進共同富裕融入新型城鎮化戰略,協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三是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推動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不斷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四是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統籌發展與安全。要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優化區域開放布局,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摘編自《經濟日報》
【龔民: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助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
湖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發展中心主任、副研究員龔民指出,人民滿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質量的教育,必定是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唯有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乃至于各級各類教育才能謀得“安身立命”之所在。實現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至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發力。在理念貫通層面,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從業人員須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論述,確保用科學的、先進的、中國特色的教育思想武裝頭腦,確保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自主培養人才的理念一以貫之,確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課程銜接層面,堅持以學生為本,各學段在錨定學生核心素質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同時,要聯手開發開好校本課程,特別是要研發一體化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專門課程。在師資共建層面,基礎教育學校之間、高等教育學校之間,以及中小學和大學之間開展以互聘為標志的教師隊伍共建共享,有效補齊學校師資,特別是高水平師資不足的短板。在資源共享層面,政府要在政策層面支持和引導高校與中小學建立聯盟體,共享資源共謀發展;大中小學校之間應樹立相互開放和共享資源的意識,出臺務實舉措,共商共建共享教育教學資源。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蒼舒: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保證國家經濟安全運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知識中心副研究員李蒼舒認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經濟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保證國家經濟安全運行。一是構建有充分協調能力的產業鏈供應鏈。要找準著力點,將“長板”或優勢鎖定在技術領先、生產規模大、產業鏈長、發展前景好的行業;要重塑“長板”產業的戰略定位,創新產業組織模式,建成利益共享、上下游密切合作的生產運營體系,走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高尖精發展之路。二是補齊短板,改造產業基礎領域的薄弱環節。必須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特別是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專用材料的供給;提升基礎工藝水平,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產品的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穩定性;支持具有科研優勢的企業與研究機構、高等院校進行合作,促使先進基礎工藝在全產業鏈供應鏈廣泛應用。三是深化開放合作,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要打造重點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優勢,實施重點產業鏈供應鏈上產業與企業的協作生產、協作研發、協作運營;鼓勵出口型企業根據國內國際市場需求進行戰略調整,擴大內銷份額;支持跨境電商發展,鼓勵外資企業在先進制造和高技術領域進行投資。四是建立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監測體系。要通過信息網絡不斷獲取各類資訊和數據,及時將各種資源集成共享,達到對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優化重點產業的產供銷體系結構,加強現貨市場、期貨市場監管;動態調整阻滯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的產業準入標準、規范,放寬“長板”領域的市場準入門檻;建立核心企業和行業的數字檔案,推動市場信息共享共用,跟蹤監測核心企業發展動態,統籌解決核心企業重大項目對人、財、物的需求。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