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治理、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黨的基層理論宣講、農業生產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劉永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數字治理】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永謀指出,在治理數字技術和用數字技術治理的背后,數字中國建設必須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無論治理數字技術,還是用數字技術治理,都必須“咬定”以人民為中心的目標不放松。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數字治理,關鍵在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加強對數字中國建設的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并充分發揮地方黨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的作用,健全議事協調機制,將數字化發展擺在本地區工作重要位置,切實落實責任。另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數字治理,必須堅持利用和控制并重。既要充分發揮智能治理作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又要對具體的智能治理措施進行控制,防止智能平臺威脅社會的健康運轉。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數字治理,必須注重數字技術在治理情境中與人更好地融合。加強智能治理活動中人與技術因素的融合,從倫理、法律、心理、危機管理等諸多層面進行系統反思,不斷提升國家的智能治理能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黃延敏、趙海濱: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培育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黃延敏、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趙海濱認為,我們要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道德滋養,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落地生根,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一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道德滋養。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我們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粹、道德精華,推動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好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升華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建設相親相愛的家庭關系、弘揚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體現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引導家庭成員形成積極向上向善的思想觀念、精神風貌、文明風尚、行為模式。三是匯聚協同建設合力。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家庭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切實把家庭文明建設擺上議事日程;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應結合自身特點,組織開展五好家庭評選、文化講座、家風故事宣講等形式多樣的家庭文明創建活動;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用好學校、社區、網上家長學校和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發揮好博物館、紀念館、少年宮等陣地作用,匯聚教師、專家、優秀家長等隊伍力量。
摘編自《人民日報》
【馬慶斌:暢通“主動脈”,加快推動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建設】
國家發展改革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研究員馬慶斌表示,目前,在中歐班列的東中西三大通道中,以新亞歐大陸橋為主軸、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兩個口岸為主要出口的西通道承擔了中歐班列一半以上的運量,在國際國內環境重大而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加快推動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下一步,需要從“提層次、強平臺、建機制”的角度著力,暢通新亞歐陸海聯運“主動脈”。其一,提升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的戰略層次。通道沿線魯蘇皖豫陜甘青新等8個省、區,大體處于中國北方地區,當前北方地區亟需協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扭轉區域經濟發展南北差異過大的趨勢。要在北方地區加快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區域協調和開放新格局,形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新局面。其二,加強“公共海港”平臺建設。提升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的國內國際貨物集結能力,持續建設好中西部省份貨物進出的出海口,以及中亞國家過境中國進口日用消費品、出口礦產品和糧食等優勢貿易商品的國內國際“公共海港”;以碼頭數字化為先導,加快完善深水航道、專業泊位,加密遠洋干線,做優港航服務,吸引中歐(亞)過境貨源逐步向新亞歐大陸橋的海港聚集,促進“深水大港、遠洋干線、中歐班列、物流場站”無縫對接,打造更具陸海聯運功能的“國際樞紐港”。其三,建立健全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合作機制。要推動通道沿線節點城市共商共建共享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合作機制,構筑陸海內外聯通、暢通高效、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通道,進一步提升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作為國際經貿合作平臺的能力;在通道沿線共商共建產業園區,建立東中西區域合作的“飛地園”“公共港”等,形成貫穿東中西部的現代產業走廊和創新走廊。
摘編自《經濟日報》
【鄭濟洲:用“新、活、實”的宣講講好“高、大、上”的理論】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福建省委黨校黨的建設教研部副教授鄭濟洲表示,黨的基層理論宣講者要用“新、活、實”的宣講講好“高、大、上”的理論,講出鮮活思想的深度、厚度與溫度。一方面,系統闡釋宣講內容,將“源頭活水”與“生動實踐”相結合。做好鮮活思想的“鑄魂”工程,善于從群眾身邊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現象和典型案例出發,闡述“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提升黨的基層理論宣講的思想引領力;做好鮮活思想的“溯源”工程,講好鮮活思想的歷史邏輯,增強黨的基層理論宣講的歷史穿透力;做好鮮活思想的“尋跡”工程,講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工作的生動實踐與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邏輯關聯,講清楚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到全國各地調研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核心要義,增強黨的基層理論宣講的親和力。另一方面,準確把握宣講對象,實現“全員教育”與“分眾施策”相結合。把握受眾心理狀態,用生動的語言讓鮮活的思想指導工作的煩心事、生活的操心事、發展的揪心事,實現基層黨員、群眾“喜歡聽”;把握受眾知識結構,理解基層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用基層的語言講好新時代的故事,實現基層黨員、群眾的“聽得懂”;把握受眾工作需求,讓鮮活的思想為現實的發展提供對策思路,實現基層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日用而知”“日用而新”“日用而樂”,實現基層黨員、群眾的“用得上”。同時,科學創新宣講方法,將“植根基層”與“現代發展”相結合。要走進基層生活,用好全國各地在黨的基層宣講中創造出的“炕頭會”“茶話會”“田坎會”“樹下會”“板凳會”等鮮活陣地,在提升宣講方法的本土性上下功夫;融入基層人文,用好“說相聲”“文藝展”“小喇叭”“彩畫報”“打油詩”等鮮活的基層宣講方法,在提升宣講方法的共情性上下功夫;用好教學科技,積極打造浸潤式、立體化、精細化的基層宣講空間,在提升宣講方法的現代性上下功夫。
摘編自《學習時報》
【包曉斌:多點發力提高農業生產抵御氣候變化風險的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包曉斌指出,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需要重視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挑戰,改進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以及適應性的耕種方式,強化農作物布局和品種選育,提高農業生產抵御氣候變化風險的能力。一是發展氣候適應型農業。推廣保護性耕作和標準化養殖,采用農業規范化生產、化肥農藥科學施用、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秸稈綜合利用等措施,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二是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完善灌溉體系,特別是改善灌溉和排水設施;加快推廣應用物聯網智能控制大棚、光催化殺菌養殖專用大棚、農田滴灌施肥設備、播種育苗設施等先進技術。三是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農作物布局和品種布局,改進傳統農作物耕作方式,調整耕作制度;引入適應氣候變化的新品種,選育耐干旱、耐高溫、抗病蟲害、抗嚴寒等抗逆性強的優質農作物品種。四是完善農技推廣服務。全面推廣農業綠色生產技術,開展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廣水稻機械插秧、小麥機械條播、油菜輕簡化免耕栽培等技術;優化能源使用結構,支持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清潔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五是構建農業氣象災害防控體系。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建立農業氣象災害防控體系,防控干旱、洪澇、低溫災害、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等;構建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平臺,推動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與響應能力建設,完善極端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監測預報服務。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