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式現代化、教育數字化、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耕地保護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允熠:中國式現代化使中華文明放射出時代光彩】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張允熠指出,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我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開辟了一條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進和拓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了廣闊前景。另一方面,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決定了中國實現現代化不可能走西方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實踐要求,都可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文化根基。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推進,中華文明將不斷鋪展開新的時代畫卷,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摘編自《人民日報》
【姜玉峰:數字教育要主動變革、積極作為】
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姜玉峰認為,數字化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浪潮,教育與數字化的碰撞,必將推動教育發生深刻變革。數字教育不僅有助于推動教育更加公平,也能夠有效提升教育質量。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教育要主動變革、積極作為。用數字化轉型助推教育強國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強化基礎的軟硬件設施建設,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聚焦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真正建設好、使用好和發展好教育新基建。在數字素養培育方面,要面向師生培養適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素養技能,完善職前職后一體化數字素養教學體系和教師數字素養標準,創新師范生培養模式,提高教師數字素養;優化完善課程設置,培養技能型、創新型和復合型等數字人才,加強學生信息倫理教育,促進學生樹立數字化思維。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越、王曉明:布局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意義重大】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張越、王曉明認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是我國促進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舉措,對于推動多學科和多部門創新合作,打通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產業化的創新全流程,探索新型未來產業技術策源與應用的組織模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對于探索我國未來產業前沿技術發展路徑具有重要作用。按照“十四五”規劃,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將重點在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推進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在前沿領域技術路徑選擇中,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可以通過“前瞻技術預見”與“戰略項目篩選中的技術多路徑探索”等形式促進顛覆性技術供給。二是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將成為推動跨部門多學科協同合作的創新平臺,通過推動跨部門合作與跨學科知識融合,支撐未來產業重點領域技術發展,搭建面向未來技術應用場景的聯合創新平臺,促進企業需求與科研機構技術創新的對接,不斷吸引國內外優質資源進行未來產業關鍵領域協同創新。三是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將成為我國前沿技術成果轉化的有力支撐,通過與國家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有效協同,統籌相關創新要素,形成對于前沿技術成果轉化的有力支撐。
摘編自《科技日報》
【劉奇: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做好“藏糧于地”大文章】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劉奇指出,當下由于糧食生產效益比較低,耕地使用不規范,有必要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遏制耕地的非農化、非糧化、非耕化、非“綠”化和非勞化現象。遏制非農化用地應堅持落實和監管并重,責任分解從嚴從細從實,依法依規、科學有序推進耕地保護與土地開發利用。防止耕地“非糧化”,要繼續增強糧食生產的政策資源支持力度,探索形成與糧食生產掛鉤的補貼機制,激發地方政府和生產經營主體重農抓糧積極性。遏制“非耕化”,需要堅持引導與服務并舉,加快構建新型多元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政府購買支持具有一定資質的經營性服務組織從事相關公益性服務,加快小型智能農機具的研發推廣以緩解人力不足。遏制非“綠”化需堅持理念與實操齊抓,堅決貫徹“綠色化”發展的新理念,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多措并舉,不斷改善和提高耕地質量。遏制“非勞化”需堅持勞動比財產優先,對于不通過勞動創造財富的隨意圈占土地應予禁止,對于靠占有權長期出租土地的不勞而獲應通過適當化方式逐步化解。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