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等教育數字化、金融強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共同富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宗凱:以數字化為引擎構建高等教育新生態】
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教育部教育數字化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楊宗凱認為,高等教育須以數字化為引擎,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高等教育新生態。從具體措施來看,一是創設數智融合的教育數字化基礎環境,加快數字化設施系統升級、服務升級和功能升級,協同制定和推廣更加統一的教育數字化技術標準等。二是構建靈活開放的數字化學習成果互認機制,探索被廣泛認可和應用的數字教育質量標準與評估體系,確保數字化學習過程與成果可追溯。三是增加教師數字社會交往、數字技能提升、數字倫理修養等交流新途徑,促進教師互學互鑒,培育數字素養持續提升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四是制定教育數字化技術倫理安全規范,加強安全監管方面的國際合作,建立風險隱患監測、評估及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強化數據網絡安全、個人隱私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反算法歧視等相關法規建設。五是完善數據賦能的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推動教育決策和治理向以數據為核心的模式轉變,探索數智時代的產學研深度融合路徑。六是共建高等教育數字化研究網絡與合作平臺,協同推進數字教育規劃、標準、監測評估,持續推動優質資源在全球范圍共建共享。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李建軍:維護金融安全,筑牢建設金融強國之基】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李建軍指出,維護金融安全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保障,只有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金融體系才能夠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金融強國建設并非一日之功,基于金融安全的內涵和我國金融安全的現狀,可以從“常態化金融體系能力建設”與“專門化金融安全維護機制”雙重維度著力。加強常態化金融體系能力建設方面,要堅持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穩步擴大開放;強化金融監管,完善金融法治。構建專門化金融安全維護機制方面,要在風險發生前選取合適的監測指標并對風險進行預警,及時進行防范;在風險發生后快速協調金融監管部門和有關機構在權責明確的情況下及時處置風險。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兵:以更包容的開放合作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王兵指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本身具有天然的開放屬性。立足國際循環,需要深化更包容的開放合作,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為有效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和產業鏈供應鏈負外部性影響,中國應掌握戰略主動,以更大程度的開放合作推動開放、安全、穩定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建設。為此,一是要激活國內大循環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潛力,虹吸全球資源要素,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二是要重新思考和設計新的適應新發展格局的產業政策,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重構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循環體系,增強自主可控能力。三是要發揮自貿試驗區在制度性創新方面的作用,由內而外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四是要借助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體系。五是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加強國際多邊溝通,以包容性國際合作打造全球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涂亞峰:推進人的現代化與共同富裕同頻共振】
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涂亞峰認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積極推進人的現代化與共同富裕在質、量、度上同頻共振,十分必要。具體來看,人的現代化與共同富裕在“質”上同頻共振,即在內涵發展方面彼此滲透、相互轉化、互相需要。人的現代化基礎在于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全面現代化,而共同富裕的關鍵在于作為創造主體的人得到全面的現代化發展。應強化人的現代化與共同富裕之間的系統協同,構建系統間良性循環。通過人的現代化內涵升級化解共同富裕的可持續性難題,通過共同富裕內涵升級化解人的現代化的人際疏離難題。人的現代化與共同富裕在“量”上同頻共振,即在受益主體方面,密切關聯、相互促進、共同拓展。人的現代化所設定的受益主體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廣大人民群眾也是共同富裕的當然主體。共同富裕進程促進了人的現代化意識,人的現代化的主體范圍流動擴展又促進了共同富裕群體的發展。人的現代化與共同富裕在“度”上同頻共振,即在實踐旨歸方面,方向一致、價值統一、主客融合。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的現代化與共同富裕的一致性,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圍繞人民生活質量這個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體現主體的邏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充分反映客體的邏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摘編自《新華日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