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習近平文化思想、群眾利益、“兩個結合”、新型城鎮化、經濟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曹東勃、呂小寧: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上海財經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曹東勃、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呂小寧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是對新時代開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體實踐的理論凝結和升華表達。實踐表明,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科學系統的思想體系。這一重要思想立足于時代又引領時代,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必將隨著時代發展和實踐深入而不斷豐富發展,指導我們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新時代新征程,必須自覺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一要聚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個首要政治任務,切實增強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二要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扎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三要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任重道遠,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積極應對來自社會文化領域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摘編自《光明日報》
【劉小龍: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
劉小龍表示,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群眾利益無小事。關心群眾利益,既要為群眾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著想,多做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也要多做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努力幫助群眾解決一個個具體困難。一方面,抓好辦成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領導干部要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充分認識到關系群眾生活幸福的事、涉及群眾合法利益的事,處理不好都可能小事變大事。另一方面,抓好辦成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科學謀劃、精準施策。從群眾的需求來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廣泛且日益多元,對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領導干部要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處理好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等關系,深入調研、科學謀劃,及時精準掌握群眾的真實需求和發展期盼,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努力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當然,抓好辦成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不僅要有為民造福的使命擔當,還要有務實的工作作風和科學的工作方法。我們要聚焦群眾所急所需所盼,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以求真務實的作風、鍥而不舍的精神、久久為功的韌勁,一件接著一件干,一錘接著一錘敲,把一個個“小而美”的民生項目抓實落地,不斷推動“愿景圖”變為“實景圖”,真正讓群眾可感可及。
摘編自《人民日報》
【曹文宏: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華僑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曹文宏指出,“兩個結合”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也是我們黨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重大法寶”。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鋪就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民族底色”。歷史證明,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不是割裂傳統的“另起爐灶”,而是對歷史文化的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鮮明的中國特色與文化基因,中華文明突出的“五大特性”決定了中國必然能走出一條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鍛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成色”。中國式現代化不但是“物質經濟的現代化”,更是“精神文化的現代化”,“文化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具備科學性與真理性的馬克思主義起到了“提綱挈領”的指導作用,其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生因子的結合,使后者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重煥新生,淬煉出切中時代脈搏、契合時代特征、彰顯時代內涵的現代文化。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征程上,我們更要關注的是如何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傳統文化同中國式現代化協同并行、熠熠生輝。一是要堅持黨的領導,筑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政治之魂”。二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凝聚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思想之魂”。三是要形塑全方位話語,強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內生之力”。
摘編自光明網理論頻道
【李國正、張一傲: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
李國正、張一傲表示,當前,我國城鄉面貌變化顯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5%,但城鎮化質量依舊不是很高,縣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占據重要地位。如何更好地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從而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是值得分析的問題。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意在將就業質量、創業機會、居住環境、文化教育、醫療保障等關乎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諸多要素,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考量和目標任務。這就要求應遵循城市演化規律和縣城發展規律,通過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縣域集聚,真正實現城鄉間各類要素的雙向流動。然而,在這一過程中,當前還面臨不少需要解決的瓶頸,比如營商環境質量不高、發展定位不夠準確、財政資源有限、產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差距就是潛力。未來,須多措并舉,爭取到2025年,縣城短板弱項進一步補齊補強,一批具有良好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公共資源配置與常住人口規模基本匹配,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綜合承載能力明顯增強,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規模不斷擴大,縣城居民生活品質明顯改善。再經過一個階段的努力,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縣城,使其與鄰近大中城市的發展差距顯著縮小,促進城鎮體系完善、支撐城鄉融合發展作用進一步彰顯。
摘編自《經濟日報》
【吳薩: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認為,2023年以來,我國不斷推動經濟結構持續向優、增長動能持續增強、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宏觀調控成效顯現,國內需求有效擴大、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市場信心得到提振。2023年我國經濟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籌帷幄、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不懈奮斗的結果,對于世界經濟復蘇和提振國內信心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4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宏觀政策、重點任務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別是系統部署了9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這一科學部署進一步堅定了今年繼續做好經濟工作、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信心。這種信心來自強有力的宏觀經濟治理能力,來自產業基礎所形成的強大抗風險能力,來自超大規模市場所形成的較強回旋能力,來自充分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因此,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
摘編自《學習時報》
?。ü饷骶W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