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鞏斌(安徽財經大學經管類跨專業綜合虛擬仿真實驗室主任)
當前,以人工智能、生物基因、腦科學等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的加速發展與應用,給各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帶來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隨之而生的倫理問題也成為全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促進科技向善,切實有效防控科技倫理風險,是實現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守好科技倫理底線,是人類進行科技活動能夠始終沿著正確價值導向行穩致遠的潤滑劑和意義源。當前,開展科技倫理教育正成為我國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2023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10部門發布《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
高校作為從事科技實踐的一線單位,是科技倫理審查和科技倫理違規行為內部調查處理的第一責任主體,也是文化育人、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的主陣地,成為引導全社會踐行科技向善的關鍵力量。為此,高校進行科技倫理教育責無旁貸。加速構建高校科技倫理教育體系,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倫理觀,遵守科技倫理規范,推動科技向善刻不容緩。目前,我國高校科技倫理教育總體存在重視程度低、教育方式方法單一、教育效果不佳等問題。科技倫理教育是一項多方參與、面向全體的系統工程,需要高校從以下三個層次著手構建協同育人的科技倫理教育體系。
構造課程育人的核心層。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倡導高等學校開設科技倫理教育相關課程,加快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科技倫理人才隊伍。高校科技倫理教育應以課程教學為主渠道,加快建設科技倫理“金課”,推動課程育人。
一是高校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適宜、少而精的高水平科技倫理通識課,必修和選修相結合,尤其是對量子計算、腦科學、納米科技、基因工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具有顛覆性的創新科技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及其應對之道進行系統解析,使科技倫理教育不再是科技類專業學生的專屬課程。需要指出的是,有必要將科技倫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課程思政之中。同時,聚焦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打造科技倫理教育“金課”體系。
二是應將科技倫理作為專業主干必修課程面向理、工、農、醫等理工科學生開設,注重運用案例教學和情景模擬法,引導學生針對自身專業領域的前沿科技倫理問題進行探索式、研討式學習。與此同時,高校應積極組建文理融合的跨學科科技倫理教學研究團隊,建立科技倫理研究相關學術機構,加強科技倫理理論的探索性研究,實現以研促教。
打造實踐育人的支撐層。倫理教育不僅僅要學習概念,還包括學習如何將這些概念應用到社會實踐中。高校科技倫理教育須克服教育與社會外部環境脫節的“孤島效應”。學校教育只有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找到方向,彰顯價值。我們理應重視發揮課程育人在高校科技倫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但實踐育人這一不可替代的底層支撐和驗證課程育人效果的根本途徑也不可忽視。實踐育人環節應堅持育人有道、“潤物無聲”,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的全過程融入科技倫理教育。
編織文化育人的協同層。新時代文化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飽含著豐富的人文意蘊,始終追求服務于人類社會的向善目標,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科技和人文的疊加發展問題。校園文化作為新時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科技倫理教育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倫理道德觀念是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核,對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高校開展科技倫理教育,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協同育人功能,塑造科技向善的校園文化理念,推動大學生養成向善而行的新時代科技倫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