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毛科俊、于暢(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這“四大優勢”構成了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有利條件。我國擁有規模龐大、層次多樣、潛力巨大、統一開放的國內市場,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韌性和潛力所在。我們要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在擴大內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增強經營主體活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和應對各類風險挑戰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發展勝勢。
超大規模市場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提供廣闊空間。我國正處于需求快速釋放的階段,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市場縱深不斷延展,擴大內需的空間足、潛力大,前景不可限量。從消費需求看,我國有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未來十幾年將達到8億人,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規模穩步增長,農村消費市場、服務消費市場不斷壯大,居民消費率將會持續攀升。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日益強烈,對商品、服務的需求從“有沒有”加快向“好不好”轉變,消費提質升級趨勢明顯。從投資需求看,我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提高基礎設施服務質量等方面還有較大投資空間。我國城鎮化率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十幾個百分點,還有近3億農業轉移人口正在加快市民化進程,城市更新、市政基礎設施升級空間很大,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還有較大投資需求。產業迭代升級不斷拓展投資空間,特別是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催生規模龐大的投資增量。
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必須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統籌,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挖掘和釋放市場需求潛力,培育由提高供給質量、優化分配格局、健全流通體系、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等共同組成的完整內需體系,擴大居民消費和有效投資,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
超大規模市場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強大動能。社會需求是科技發展的主要動力。超大規模市場通過“需求引致創新”機制,為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提供動力和能力。回顧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關鍵性重大技術突破和產業變革幾乎都發生在擁有大規模市場的經濟體。一方面,超大規模市場提高企業創新預期收益。市場需求是對企業研發投入最有效的激勵。超大規模市場不僅能為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帶來巨大的潛在收益,覆蓋前期研發成本,還能更充分地分攤創新試錯成本,降低研發風險,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另一方面,超大規模市場為創新活動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大規模、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為各類創新活動提供理想的試驗場,使新技術更容易實現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加速新技術、新產品產業化。
我國已經從“用市場換技術”轉向“用市場創造技術”的發展階段,要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規模擴大、結構升級的市場需求為牽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營造有利于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生態環境,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超大規模市場為增強經營主體活力提供優越環境。市場如同“魚池”,企業如同“魚池”中的“魚”,容量大、環境好的“魚池”才能供養出種類豐富、充滿活力的“魚”。超大規模市場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沃土,有利于激發經營主體活力。一是超大規模市場促進企業充分競爭。市場規模越大,現有大企業就越難以壟斷市場,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也就越大,企業格局、產業生態和經濟結構就越難以固化,容納和試錯技術路線更多,企業具有較強的縱向流動性和創新活力。二是超大規模市場推動企業差異化發展。市場規模越大,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復雜性越高,社會專業化分工就越精細,為企業差異化發展創造了條件。超大規模市場使專業化分工之后的細分市場空間仍然很大,為初創企業在細分領域精耕細作提供了大量的市場機會。我國之所以誕生大量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與高度細分的市場需求密切相關。三是超大規模市場增強企業競爭優勢。超大規模市場能夠更好地發揮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效應,可以使企業享受到經濟規模帶來的效率優勢和成本優勢,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應建立在市場機制有效發揮基礎上,要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為各類經營主體投資創業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更多優質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超大規模市場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有力依托。超大規模市場是跨國公司競相爭奪的戰略資源,對拉緊我國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聯系、深化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發揮重要作用,是我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有力依托。一方面,超大規模市場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效應。我國作為全球主要的消費市場和生產基地,虹吸國際資本、技術和人才向我國集聚,增強我國面向全球的資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多數跨國公司把我國市場視為“必選項”,積極適應我國市場需求開展深度布局。另一方面,超大規模市場提高國際經濟治理影響力和話語權。超大規模市場催生了旺盛的進口需求,全球主要經濟體對我國市場形成較強依賴,得益于市場規模優勢,我國在國際經濟治理的話語權不斷擴大,對產品標準、經貿規則的影響力持續增強。
要充分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更高效率實現內外市場聯通,對標高標準國際貿易和投資通行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繼續擴大對全球各地優質產品、服務的進口規模,加大在中高端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對外資的引進力度,持續為世界貿易、投資增長貢獻力量。
超大規模市場為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提供堅實支撐。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具有以內需為主導的顯著特征。一般而言,內需市場的穩定性、可靠性、可持續性遠遠超過外需市場。近年來,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越來越顯著,超大規模市場對抵御全球經濟波動和外部風險沖擊的作用日益凸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韌性不斷增強。一方面,超大規模市場減弱外需波動風險。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有效需求長期不足,外需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強大的國內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穩定錨和動力源,有效對沖了外需波動風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之所以能夠成功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中美經貿摩擦等沖擊,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超大規模市場所蘊含的經濟穩定優勢。另一方面,超大規模市場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超大規模市場內部更容易形成和維持完備的產業配套和完整的產業體系,提高產業生態的多樣性,有利于確保生產供應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并穩定國際市場對我國的依賴,增強對“脫鉤斷鏈”的反制能力。此外,超大規模的單一市場提高了地區間經濟聯動性,有利于推動產業在不同地區間有序轉移,形成更具安全性、主動性的產業鏈布局。
面對復雜嚴峻的發展環境,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健全市場經濟安全發展、經濟風險防范化解的體制機制,建設更為安全、更有韌性的高標準市場體系,夯實國內市場基本盤,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以自身的穩定發展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