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彭瑩瑩(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以來,黨中央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從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局出發,明確作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部署。新質生產力是產生于高質量發展并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的新的生產力理論,需要從學理上進行闡釋,說明其理論要素與實踐要求。
自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黑龍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明確“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理論框架已初步形成。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集中論述,這一理論框架包括新質生產力的含義、生成條件、基本內涵、表現特征、本質屬性等。新質生產力的含義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生成條件是: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基本內涵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表現特征是: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屬性是:先進生產力。從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出發理解新質生產力相關論述,有助于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從生產力要素維度理解新質生產力
從生產力要素的維度理解,新質生產力意味著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
一方面,從要素增長來看,新質生產力是以數據等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對生產力要素的發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明了“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所謂生產能力,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來理解,是指人利用和改造自然進行物質資料生產以滿足人的需要的能力。生產力歸根結底是勞動的生產力,任何歷史發展階段下其基本要素包括三個實體要素: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關于生產要素的發展,即非實體性的要素,馬克思主要考察了科學、管理、分工協作和自然力(水力、風力、太陽能等)。進入21世紀,數據作為新的生產力要素已被反復論證。從“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到正在進行中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智能時代”,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不斷成為新的生產力要素推動各個行業領域的發展,改變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數據要素不僅是作為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成為新型生產力要素,而且作為影響因素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要素進行質量提升和優化組合。
另一方面,從要素發展來看,新質生產力是國家戰略人才(勞動者)、數智技術和綠色技術(勞動資料)、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
其一,參與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是適應數智時代、掌握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戰略型人才,以及能對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應用型人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隨著科學研究的復雜性、系統性、協同性增強,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使人才的創新活力和潛力得到極大釋放,助力新質生產力的躍升。
其二,新質生產力勞動者改造勞動對象使用的勞動資料,廣泛采用數智技術和綠色技術。數智技術包括高端智能設備、計算工具等高新技術以及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綠色技術以低碳環保的新能源技術的躍升為標志。新質生產力是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綠色科技創新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發展方向,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是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路徑。同時,要統籌好新能源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其三,新質生產力在數智化、綠色化、低碳化的影響下勞動對象范圍擴大至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早在2010年10月,國務院就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對重大前沿性領域進行部署,統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穩步壯大。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主要布局七類重點領域: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隨著“十三五”期間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在2018年1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中,在既有七類領域基礎上增加了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形成九大領域,具體涉及298個產業類別、488個國民經濟行業。未來產業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在我國現階段主要是超前布局培育的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產業,當下主要應用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領域。為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謀劃部署未來產業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打造十類創新標志性產品: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新型顯示;腦機接口;6G網絡設備;超大規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聯網;高端文旅裝備;先進高效航空裝備;深部資源勘探開發裝備。
從生產力結構維度理解新質生產力
從生產力結構的維度理解,新質生產力意味著先進生產力和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方面,就生產力水平的層次結構而言,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生產力結構是生產力諸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構成的系統或體系,包括生產力要素結構、產業結構、部門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企業規模結構、生產組織結構、生產力地區結構等。在社會生產力的系統中,往往同時存在不同層次的生產力,如傳統生產力與現代生產力,同一地區生產力有落后的部分,而不同地區中有生產力相對落后的地區。傳統生產力水平提升體現為規模和數量上以GDP為反映的經濟粗放型快速增長,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邁向平衡、協調、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不斷推動先進生產力占主導地位,成為總體社會生產力的本質屬性。辯證地看,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也并非只有一種模式,而是從實際出發,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另一方面,就生產力系統的組織結構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結構包括物質生產各個部門和行業以及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各個部門。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國家會根據國民經濟發展要求有計劃地調整產業結構。基于專業化分工的傳統產業,邊界逐漸模糊甚至消融,在科技創新成果應用下不斷改造提升,發展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現代產業形態,即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命脈所在,先進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關鍵。在現代化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力要素推動之下,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相互支撐、高效協同、融合互動。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轉型要求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方向是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同時,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業集群。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
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新質生產力要求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社會是由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構成的有機體,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分配關系,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所產生和決定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制度組織和設施的總和。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作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新舊社會的更替代謝,推動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創造活力。
首先,從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上,新型生產關系要求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隨著數據成為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并列的生產要素,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性質越來越難以用公有制或私有制界定,而趨向于社會所有制。數據確權是數字經濟時代必須解決的問題。原則上,自然人或公司法人產生數據私有,政府公共數據公有,而平臺行為數據為平臺企業和用戶共有,保護個人隱私、商業秘密迫在眉睫。數據易于存儲、復制、加工,通過技術采集、存儲在“數據集合”附加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引發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數據密集型產業過渡,商業競爭向數據競爭演化。數據生產力以及新型產業形態下,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制度都需要不斷變革適應發展中的新質生產力。
其次,從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新型生產關系要求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強社會不同成員團結協作,同時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深化國際合作,暢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環。教育是國之大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體制改革旨在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整合政府、市場、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教育體制改革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協同育人平臺,如創新高校與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產業園區的聯合培養機制等。人才體制改革要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以及科技評價體系等。
最后,從分配關系上,新型生產關系要求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農業經濟社會主要的生產要素是土地,工業經濟社會是資本,數字經濟時代則是數據以及相應的算法和算力。今天,勞動、土地、資本、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共同參與收益分配。在人才激勵機制上,建立凝聚優秀人才到技術部門、研究部門、管理部門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在利益分配機制上,完善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探索在人才入股、技術入股以及稅收方面制定專門政策;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優化職務成果轉化管理模式,完善專利轉化容錯和收益分配機制;在人才流動方面,打破體制界限,讓人才能夠在政府、企業、智庫間實現有序順暢流動。總之,以體制機制改革形成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