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質生產力、國家形象海外傳播、思政課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瓊、劉守英: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李瓊、院長劉守英指出,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圍繞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需要在以下方面取得重點突破。一是進一步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有效實現形式,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健全國有經濟管理體系,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企業;健全以公平競爭為核心原則的企業法人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自然人所有權和法人產權合法利益的保護。二是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堅決破除各類市場準入隱形壁壘,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實施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暢通市場循環,打通流通大動脈;推進要素市場改革,擴大要素市場化配置范圍,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三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打造高標準市場基礎設施。推動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高效聯通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通道;完善市場監管機制,提高市場監管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四是將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穩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增強我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杜飛進: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師范大學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杜飛進表示,在實踐中,要堅持全局觀念,樹立系統思維,把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統籌起來謀劃和推動。具體可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方面,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另一方面,深化教育體制、科技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引進、保障機制,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同時,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
摘編自《人民日報》
【潘嫻:以路徑創新賦能國家形象海外傳播】
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潘嫻認為,國家形象的海外傳播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關鍵路徑。融媒體時代,國家形象塑造的內容和方式進一步豐富,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中華民族特色,加深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其一,融媒體時代,必須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創新國家形象的塑造方式。要充分利用融媒體平臺,特別是社交媒體、短視頻、直播等受眾廣泛、互動性強的平臺,通過精心策劃和創意制作,展示國家的多種面貌和獨特魅力;要注重與海外受眾的互動、溝通,通過問答、直播等方式,積極與海外受眾進行互動,為提升國家形象的親和力創造條件。其二,構建多元化、互動性的國家形象傳播體系。在傳播內容上需要注重多元化和個性化,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等差異,制定有針對性的傳播策略;在傳播渠道上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和社交媒體等受眾廣泛、互動性強的渠道,通過在這些平臺上發布短視頻,進行直播、互動問答等,增強他們對我國國家形象的認知;在傳播方式上,需要注重互動性和參與性,通過在線調查、互動問答、直播互動等方式與海外受眾進行互動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并根據這些反饋進行調整優化。其三,提升國家形象海外傳播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深入了解海外受眾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信息接收習慣等,獲取海外受眾的詳細畫像,從而確定最具影響力的傳播內容和方式;在傳播過程中密切關注海外受眾的反饋和反應,通過定期發布傳播效果報告、收集海外受眾的反饋意見等方式,不斷優化傳播策略和提高傳播效果;加強與國際知名媒體的合作與聯動,通過與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機構和個人合作,共同打造更具影響力和說服力的國家形象。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崔馨文:圍繞學生多元需求,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崔馨文表示,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施的主陣地,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對的主體,要著眼新形勢、把握新要求,圍繞學生多元需求,繼續強化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一方面,關注學生當下學什么,注重在高校課程設置中強化政治引領。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通過強化政治理論教育,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培養廣大學生立志為人民服務、為治國理政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成為扎根中國大地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關注學生平時想什么,注重在高校課堂教學中強化理論延展。通過實現問題導向與答疑解惑相結合、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相結合、過程導向與結果導向相結合,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動理論知識入腦入心。同時,關注學生目前做什么,注重在高校課題研究中強化實踐指向。要把聯系實際、促進知行合一貫穿教學全過程,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實施,注重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在守正創新中講好新時代思政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平臺。
摘編自《新華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