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余一凡(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圍繞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著眼于實現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跨越,從教育、人才、創新等方面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決定》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正是發揮這一支撐作用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這一重要論述強調了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比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提前了15年,凸顯了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先導和支撐引領作用。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系統工程,要實現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愿景,就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進一步破除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障礙,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才是第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當今時代,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我國高質量發展需要大量戰略人才和能夠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緊缺人才。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最優先位置,把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堅持德育優先既是我們黨領導教育工作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要將其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教育管理的各環節。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建設教育強國、實現教育現代化,旨在以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完成新時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培養大批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后繼有人。中國式現代化急需的各級各類人才,首先應該是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的優秀人才。
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思想觀念、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等多個方面,涵蓋教材建設、課堂教學、教育管理、社會保障等教育過程的所有環節。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協調各方、統籌推進,在深化改革中激發教育發展活力。在以系統思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過程中,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是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準確把握教育強國建設的性質方向、根本目標、重要使命,提升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落實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就抓住了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要害。
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完善立德樹人機制
面對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必須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完善立德樹人機制,落實教育根本任務,努力培養造就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學生的成長成才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同學段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應相互銜接、接續推進。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根據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設計各學段的課程目標和內容,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建立健全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一體化集體備課制度,各學段教師共同開展學情分析、學習創新理論、分享教學資源,以師資共建帶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全社會要共同關心解決大中小學思政課管理體制、課程定位、教材編寫等方面的不協調問題,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供保障。
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的不懈追求,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是我國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決定》提出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的要求,明確了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價值目標和工作重點。要堅持德育為先、“五育”并舉,補齊長期以來美育、勞動教育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堅持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以“大思政課”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實習實踐等方面的協同聯動,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等不良傾向,凸顯育人成效和教育教學質量的綜合提升。
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培養大批能夠塑造學生品格、品德、品位的大先生,引領廣大教師自覺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適應信息時代知識爆炸、學生學習方式以及教與學關系的革命性變化,幫助教師具備寬闊的胸懷視野、廣博的通用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學習能力,掌握富有時代性的教學方式、教法技巧,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對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將嚴格制度規定與強化日常教育督導結合起來,堅持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抓不懈。找準加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師風建設的著力點,堅持示范引領與警示教育相結合,嚴格思想政治和師德考察,強化結果運用,將師德師風建設要求貫穿教師管理全過程。各地各部門要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保障教師隊伍建設,壓實學校的主體責任。全黨全社會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引導廣大教師潛心教書育人。
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事關教育強國成敗。”要充分發揮教育評價指揮棒作用,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強化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從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高度,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推動其中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提高教育評價的專業性和科學性,針對不同主體找準改革的不同側重點,推動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