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 文化興則民族興,文化強則國家強。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既要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物質富裕,也要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生命力,實現精神富足。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文化傳承發展”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文明觀是中華文明在21世紀的新發展、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路徑與方式。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原黨委書記、原校長馬敏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指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文明觀是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為指導,緊密結合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而最終形成的。它既具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時代品格,又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根基,是中華文明在21世紀的新發展、新形態。我們之所以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定義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正是由于這種文明形態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在尊重人類文明不同特性的基礎上,融各國文明之優長而創造的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它已超越了種族、文化、國家的界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文明建設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體現了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還有許多實踐和理論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要實現從理想到現實的跨越,就需要我們“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沿著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脈絡不懈探討,為引領世界文明進步潮流作出更多新的貢獻。詳情
提供高質量、多種類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是一個時代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
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向勇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提供高質量、多種類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是一個時代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是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分配等機制,是文化資源配置的重要途徑。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詳情
文化空間是實實在在為民造福的空間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樣化、精細化、個性化,對公共文化空間的期待從過去“有沒有”“多不多”升級為“美不美”“好不好”。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丁兆丹在《光明日報》撰文表示,優質文化生活是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個公共文化空間不僅在個人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為激發城鄉活力、涵養城鄉文明、助力城鄉發展注入更多動能。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公共文化空間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更優路徑,在提升公眾文化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文化空間,是實實在在為民造福的空間,為了避免徒有其表、流于形式,做好供需對接是關鍵。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當以基層實際需求為導向,不斷完善供需對接機制和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切實增強文化服務針對性、精準性和實效性。具體而言,文化空間建設既要關注親子、養老、議事等便民服務的剛性需求,又要考慮閱讀、教育、社交、分享等文娛休閑的軟性需求;文化空間既要有大而全的綜合服務中心,還要有小而美的各種特色生活場景。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需要持續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理念,引導更多文化資源主動走向基層。詳情
文創產品是立足地域歷史文化的一種可視化表達
當前,各地的文創產品,正以獨特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成功“出圈”,為歷史文化的傳播打開了新視角和新思路。中央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劉曉蘭在《中國教育報》撰文提出,文創產品作為立足地域歷史文化的一種可視化表達,是以物為載體架起的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它們以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和人文風土等為設計靈感來源,將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內涵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文創產品的“出圈”,讓歷史文化以一種新穎的方式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歷史文物不再是博物館內遙不可及的記憶,而是生活中隨時可以觸摸和體驗的存在。這種可視化的呈現方式,使歷史文化的傳播更加直觀和易于理解接受,增強了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它們以其獨特的社交屬性,打破了時空的局限,讓歷史文化的傳播變得更加生動和有效,在現代傳播敘事中煥發新的活力。這種以小見大的文化現象,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也讓歷史文化的傳播更加靈活和廣泛。隨著文創產業的不斷發展,我們期待更多優質的文創產品不斷涌現,用生動、鮮活、接地氣的形式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堅定文化自信。這些產品不僅是文化的傳播載體,更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它們讓我們的文化傳承變得更加生動和有趣,也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時代活力。詳情
?。ü饷骶W記者 陳銳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