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科技創新”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搭建科技平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企業對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具有天然的敏感性,能夠將創新資源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長伍愛群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有利于發揮企業在全鏈條創新中的作用,是發揮企業作為創新鏈和產業鏈黏合甚至牽引作用的焦點,有利于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看到我國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與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企業“從0到1”的基礎研究占比較低、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較弱、科研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相對缺乏、主導或整合國內外產學研創新資源能力不足,制約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發揮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因此,要將更多創新資源配置到科技領軍企業,增強其向前貫通創新鏈、向后鏈接產業鏈、縱向融合資金鏈和人才鏈的能力。加強科技領軍企業主導全過程全鏈條創新,為那些正在發展壯大中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營造良好環境、搭建寬廣舞臺,促其舒枝展葉、茁壯成長。要充分發揮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的作用,引導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強化“專精特新”培育力度、對中小企業產品和技術創新的政策引導作用。
摘編自《人民日報》
多舉措推動中國人工智能深度發展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生產模式,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茂興在《光明日報》撰文強調,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暴發,源自中國AI發展的系統性支撐,也源自政府與資本的雙輪驅動。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崛起引發全球關注,不僅反映了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新動向,更折射出技術、經濟、社會與國際關系交織的復雜圖景。其背后透露出以下關鍵信息:首先,在技術突破與創新方向上,打破了“算力至上”的神話,標志著從“堆算力”向“拼算法”的技術范式轉移。同時,開源生態重塑了技術擴散的路徑,“開放創新+本土標準輸出”的模式,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技術治理提供了全新范式。其次,在行業生態與經濟效應方面,帶來了顯著的行業連鎖反應。如成本驟降加速行業洗牌、創業生態普惠性升級,為中小企業在巨頭夾縫中突圍提供了樣本。最后,在國際競爭與全球治理方面,加劇了技術標準話語權的爭奪,展現了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開放合作精神、產業應用實力和技術突破能力。為推動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更多重大成果的產生,應加快高技術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在基礎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的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與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群;強化應用場景落地,針對下游應用場景的碎片化、個性化需求,加強技術研發與產品創新,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更多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深度融合。
摘編自《光明日報》
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物經濟新質生產力發展
生物經濟作為依托生命科學突破與生物技術革新而崛起的新經濟形態,在塑造新質生產力方面展現出獨特勢能。哈爾濱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王彧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指出,新質生產力作為由創新驅動主導的先進生產力形態,其核心在于突破傳統要素驅動的增長范式,具備高科技、高效能與高質量特征,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關鍵實踐載體。生物經濟技術密集性、產業滲透性與生態友好性特質,不僅契合綠色低碳發展要求,更通過基因編輯、合成生物、生物制造等底層技術突破,重構農業、醫療、能源等領域的生產函數。在生物經濟2.0時代,我國呈現出“三維動力”與“四重約束”并存的特殊格局,這種復雜態勢要求我們以系統思維破解發展方程式。當前,傳統生物安全問題和新型生物安全風險相互疊加,生物產業原創能力仍較為薄弱,為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建立生物倫理與生態安全雙重導向機制,在生物經濟發展過程中強化生命至上、科技向善等價值引領。近年來,生物領域基礎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突破,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應當在充分尊重科技創新活動規律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努力營造崇尚創新、寬容失敗、潛心研究的創新環境。在推動生物經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要通過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路徑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更新迭代。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集中資源、協同作戰,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形成多鏈融合的產業可持續創新生態。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關注人工智能 革新創新人才培育方法
培養算法無法復制的創新思維,塑造代碼不能替代的人文精神,這是AI給人才培養的深層啟示。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主流融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唐遠清在《中國教育報》撰文表示,高校是知識創新的源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通過校企產學研合作,可實現“四鏈”的有機銜接。近一兩年,人工智能(AI)熱度持續攀升,兩會期間,有代表委員建議,利用人工智能進一步賦能教育發展。當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AI能夠完成課程作業、論文初稿、編寫代碼等任務時,大學教育站在了重塑育人模式的十字路口,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AI為高等教育帶來諸多機遇。它使教學效率大幅提升,教育資源獲取更加便捷,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為個性化教育和創新型人才培養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AI也對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角色、師資能力要求以及學生能力培養等方面帶來了挑戰,提出了新要求。AI賦能的教育是文化、勞動力和技術之間的深層次協同變革,凸顯了人才需求及育人模式的巨大變化。重塑、優化教育資源與平臺,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是當務之急。要完善評價體系,釋放創新活力,倡導過程性智能評價,通過采集學生課堂互動、實習實踐等全流程數據,更真實反映學生成長軌跡。AI浪潮下的人才培養不能止步于工具理性,更需價值理性的引領,需警惕滑入“技術至上”陷阱。在傳授AI相關技能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科技倫理建設,將科技倫理、哲學思辨、人文修養、藝術審美等納入必修課。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鄭彥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