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林永生(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穩定經濟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全面部署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強調“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釋放了堅定不移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信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實施,是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保證各類經濟組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的關鍵一環。
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大多數經濟學理論教材通常把勞動、土地(含地上及地下的資源)、資本、技術等視作傳統生產要素。隨著以大數據、云計算、5G、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迅猛發展,全球進入數智時代,數據、算力、場景、平臺等也被視作新型生產要素。這些生產要素的組合構成一個國家的資源稟賦,決定著該國潛在產出水平。然而,企業家或說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性常被忽略。實際上,企業家精神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企業家要敢于冒險、勇于創新、善于管理、樂于奉獻、長于決策,能夠以最有效的方式組合上述生產要素,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放眼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核心在于科技之爭,在于人才和卓越企業家之間的競爭。今年春節前后,主要由我國民營企業開發的人工智能和文娛產品火爆網絡并走向世界。多位民營企業家受邀參加民營企業座談會并有6位企業家代表在會上發言,這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民營企業家精神、民營企業的重視。
自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啟動改革開放,特別是90年代明確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總目標以來,優秀民營企業家不斷涌現,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包含個體、私營和外資經濟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推動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統計年鑒2024》數據顯示,全國共有企業單位3282.87萬個,其中,私人控股的企業單位數是3149.14萬個,約占95.93%。全國共有就業人員7.4億,其中,按登記注冊統計類別分,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1.63億,也就是說,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約為5.77億,占就業人員總數的77.97%。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之一。始終堅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是我國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總結,也是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謀劃民營經濟發展大計,明確指出“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
“兩個毫不動搖”強調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此,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增強法律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一致性。二是加強法律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監管,確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同時要盡可能實現公開公平公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出臺,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
正視挑戰 抓住機遇
當前,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確實面臨來自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雙重挑戰。一是復雜嚴峻的國際地緣政治經濟形勢。歐盟委員會于2024年4月發布更新版的《以貿易救濟調查為目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嚴重扭曲的工作報告》,盡管該報告充斥著許多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偏見和誤解,但依然常被視作關鍵支撐并用于對我國發起不合理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進入2025年,特朗普2.0時代的關稅政策、美國優先投資政策、退群行為以及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的中美經貿合作關系,將產生較大影響,重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沖擊現行國際經貿秩序。這些外部因素使得我國穩外貿、穩外資形勢嚴峻,使廣大外向型民營企業發展面臨挑戰。根據商務部消息,2024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9080家,同比增長9.9%,以人民幣計的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262.5億元,同比下降27.1%。
二是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帶來的挑戰。一方面,我國經濟已經開始啟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進而引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新五化”已經逐步替代“老五化”成為我國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動能。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的“老五化”推動,但目前情形發生了根本變化,“新五化”應運而生:一是由消費升級、分層與下沉所帶來的中產化;二是由科技創新與產業現代化所驅動的數智化;三是由“雙碳”目標倒逼結構調整所要求的減碳化;四是由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并舉所形成的城鄉一體化;五是與人口轉型釋放人力資本紅利相伴隨的老齡化。在這個雙轉換期,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不足給民營企業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將更加尖銳。
此外,民營企業還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拖欠款、監管過度以及在政府采購、招投標過程中的不公平對待等問題。對于這些挑戰和問題要具體分析,有的屬于世界各國各類企業共同面臨的偶發性、臨時性、局部性因素,有的屬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周期性、階段性因素,還有的屬于部分政策措施越位、缺位、不到位引致的結構性、體制性因素。
廣大民營企業要正視挑戰、迎難而上、抓住機遇、積極作為。首先,這些挑戰和困難可以克服。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解決結構性、體制性因素,通過精準施策解決局部性、階段性問題。其次,機遇更多更大。民營經濟體量龐大、基礎堅實,14億多人口規模的市場容量超大,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過程中的市場環境正不斷優化。最后,部署各地各部門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相關部門已經開始精準施策支持民企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修訂出臺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推動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要求,努力營造公平公正市場環境,加大涉企亂收費整治力度。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要求保持對民企穩定有效的增量信貸供給,加大民營小微企業的首貸、續貸、信用貸支持力度。央行提出要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著力解決民企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證監會要求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平臺作用,為民企做優做強提供更有力的資本市場支持,包括廣東在內的多個省份相繼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
總體來看,一系列實質性支持政策的出臺實施,對于民營企業穩預期、提信心、吹號角、漲士氣發揮著支撐作用。廣大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正迎來我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又一個“春天的故事”。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