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曾祥敏(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信息時代,互聯網已成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和最前沿。“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網上傳播提供了深刻而科學的方法論指引。伴隨著我國邁入媒體融合發展之路,媒體形態、傳播格局、輿論生態等均發生了重要變革。融媒體能夠融合多種媒介資源和傳播手段,充分發揮其獨特優勢,實現優勢互補,成為網上理論傳播的關鍵賦能器和創新引擎,有效打通網上理論傳播的“最后一公里”,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融合傳播賦能網上理論傳播的核心優勢
傳統理論傳播方式在互聯網時代面臨顯著挑戰,其覆蓋范圍往往受制于物理空間和固定時段,難以觸及龐大且分散的網民群體,時效性也常滯后于信息爆炸的網絡節奏。同時,依賴單一文本及長篇論述的傳播形態,在追求碎片化、視聽化、互動性的網絡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深邃的理論更顯得枯燥艱澀,導致受眾“敬而遠之”,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媒體融合的深度推進,為破解這些難題提供了關鍵路徑,其賦能網上理論傳播的核心優勢日益凸顯。
融合傳播打破時空壁壘,實現廣域覆蓋與精準觸達。融合傳播使得理論信息得以全天候、跨地域地流動,無縫嵌入網民的日常生活場景。更重要的是,基于大數據分析和用戶畫像,理論內容能夠實現精準觸達,根據不同群體的興趣偏好、知識水平和信息接收習慣進行個性化推送,有效解決了“大水漫灌”的無效傳播問題,顯著提升了覆蓋的廣度和精度。
融合傳播突破形式桎梏,增強內容吸引力與感染力。融合傳播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綜合運用圖文并茂的解析、生動鮮活的音視頻、實時互動的直播、趣味交互的H5、通俗易懂的漫畫乃至沉浸式的VR/AR等多媒體形態。這種多元化的表達方式,成功將抽象的理論概念具象化、將復雜的邏輯關系可視化、將宏大的敘事故事化、將理論的應用場景化,極大增強了內容的吸引力、感染力與代入感,讓理論變得可近、可感、可學。
融合傳播重構傳受關系,提升用戶參與感與黏性。融合傳播告別了傳統的單向“灌輸”模式,通過構建開放的平臺,提供評論、點贊、分享、社群討論、在線問答、知識競賽等豐富的互動機制,將用戶從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討論者以及二次傳播者。這種深度的參與感和歸屬感,不僅顯著提升了用戶黏性,更在交流碰撞中深化了對理論的理解和內化,使理論學習更具活力和深度。
融合傳播整合平臺資源,形成傳播合力與矩陣效應。融合傳播有效克服了單一媒體平臺“單打獨斗”的局限,通過打通報紙、廣播、電視、網站、客戶端、微博微信、戶外大屏等“報、臺、網、端、微、屏”全平臺資源,建立起“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發布”的高效協同發聲機制。這種立體化、矩陣式的傳播網絡,能夠圍繞核心理論議題形成同頻共振的強大聲勢,最大化地放大主流理論的聲量,凝聚最廣泛的社會共識。
深度融合賦能網上理論傳播的實踐路徑
要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關鍵在于將媒體融合的勢能轉化為理論傳播的動能,通過系統化的實踐路徑突破困局。
內容融合創新是核心引擎,目標是讓理論“活”起來、“潮”起來。這要求摒棄照本宣科,以“產品化思維”重塑理論表達,將深邃的思想體系轉化為可讀、可聽、可看、可玩、可用的融媒體產品。例如,打造系列理論短視頻、知識科普動畫、H5互動游戲,設計金句海報、有聲書、情景短劇,使艱澀理論具象為日常體驗。
同時,堅持“分眾化表達”,針對青年群體注入“網言網語”和二次元元素,面向基層群眾采用方言俚語和身邊故事,實現“精準滴灌”。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日報小彭工作室首次推出微短劇《伍吉家的五只雞》,以輕喜劇的報道形態講述四川古路村通信基站建設背后的溫馨故事。
更需善用“故事化敘事”,讓正能量擁有大流量,讓大流量澎湃正能量。例如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推出的國家形象系列宣傳片《中國一分鐘》分別從“瞬息萬象”“跬步致遠”“美美與共”三個篇章講述中國故事。輔以“可視化呈現”,通過信息圖表、動態數據、圖解漫畫、短視頻拆解等直觀形式,將復雜邏輯轉化為清晰脈絡,降低認知門檻,提升傳播效能。
渠道融合下沉是觸達關鍵,著力打通理論抵達用戶的“最后一公里”。主力軍必須挺進主戰場:央媒、省媒等主流機構需深耕自有客戶端、官網,并主動布局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社會化平臺,成為理論傳播的旗艦與標桿。深度借力社會化平臺算法機制,研究其分發邏輯,優化內容標簽與關鍵詞策略,提升理論內容在信息流中的曝光率與精準觸達率。打通“末梢神經”的關鍵還在于建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利用其貼近性優勢,聯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線上直播+線下宣講”等活動,讓理論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生根發芽。
技術融合驅動是智慧支撐,推動理論傳播邁向“智”傳播與“準”推送。大數據是洞察需求的“雷達”,通過分析用戶搜索、瀏覽、互動痕跡,精準捕捉網民的理論關注點、認知盲區與興趣偏好,為選題策劃與內容定制提供科學依據。人工智能可輔助生成內容摘要、快速剪輯視頻、自動生成字幕,提升生產效率;算法推薦則能實現理論內容的個性化、場景化精準推送,但需警惕“算法偏見”和“算法歧視”,通過人工干預與價值校準確保主流聲音的廣泛覆蓋。前沿的沉浸式技術(VR/AR/MR)為理論學習開辟新境,互動技術則顯著提升參與感,開發理論答題小程序、在線知識競賽、直播連麥答疑、彈幕互動評論等功能,將單向傳播轉化為雙向乃至多向的深度學習場域。
主體融合聯動是格局保障,旨在構建協同高效的“大宣傳”網絡。首先推動媒體內部深度融合,打破部門壁壘,建立“中央廚房”式工作機制,實現理論內容的策劃、采集、編輯、發布一體化高效運作,資源互通、步調一致。
其次強化跨媒體協同共振,主流媒體之間、主流媒體與社會化平臺、政務新媒體、高校智庫、研究機構、基層宣傳隊伍之間需建立常態化聯動機制,共享內容資源、聯合策劃專題、協同設置議題,形成同頻發聲的強大矩陣。尤為重要的是發動群眾力量,鼓勵用戶生成內容,如征集學習心得、引導創作理論解讀短視頻、發起話題討論挑戰賽等,將“人人傳播、人人學習”的氛圍轉化為理論扎根民間的沃土,最終構建起多元主體參與、全平臺覆蓋、全鏈條貫通的融合傳播生態。
融合傳播賦能理論傳播新圖景:“飛入尋常百姓家”
當媒體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有效貫通,黨的創新理論在網絡空間的傳播將呈現出生機盎然的嶄新圖景,真正實現“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美好愿景。
“無處不在”的滲透力。理論信息不再局限于特定版面或時段,而是如同空氣般彌散于網絡空間之中,附著在用戶日常刷新的信息流里,融入短視頻的生動畫面內,流淌于社交平臺的討論群組間,使得億萬網民在舉手投足的數字化生活中,便能輕松自然地接觸、感知到理論的脈搏與溫度。
“喜聞樂見”的親和力。曾經被視為“陽春白雪”的深邃理論,通過多元形態的轉化與分眾化的表達,褪去了艱澀的外衣,化身為群眾看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家常話”。田間地頭的方言解讀、青年聚集區的“網感”演繹、工廠車間的生動案例,讓理論變得可親可近、鮮活有趣,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接受意愿。
“入腦入心”的轉化力。借助互動問答、沉浸體驗、社群思辨等融合手段,理論學習不再是單向的被動灌輸,而轉化為用戶主動的探索、深度的思考和熱烈的交流。這種深度的參與過程,顯著增強了理論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真正沉淀為個體的認知結構與價值認同。
“日用不覺”的至高境界。在融合傳播的過程中,黨的創新理論通過日復一日的浸潤,潛移默化地融入用戶的思維方式、價值判斷與日常行為準則,成為指導其觀察世界、分析問題、投身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精神燈塔。這種“日用而不覺”的深刻影響,正是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最生動、最持久的體現,如同春風化雨,滋養著網絡空間的精神家園,凝聚起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偉力。
融合傳播必將助力于黨的創新理論的網上傳播。不過,同時也要注意“強化內容為王,堅守理論內核”的原則,善用技術而不能以技術為尊,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并且持續探索創新、前瞻布局。媒體應勇立潮頭,主動擁抱融合,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創新的思維、更加扎實的舉措,深化融合傳播實踐,讓黨的創新理論在網絡空間綻放出更加璀璨的真理光芒,真正成為凝聚億萬網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