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思洛(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吳麗娟(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生)
應用型期刊作為連接科學研究與實踐創新的重要紐帶,是技術落地的推手、產業升級的路標,在推動技術開發、工程應用、成果轉化和行業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管理;科學的期刊評價不僅是期刊質量管理的核心抓手,更是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引導創新方向的關鍵工具。然而,當前主流評價體系主要依賴傳統引文指標,同質化較為明顯,難以客觀反映應用型期刊在技術創新、實踐指導和產業服務等方面的獨特價值和貢獻。這種評價偏差導致應用型期刊在辦刊定位、資源獲取、稿件吸引和影響力提升方面面臨困境。要破解這一難題,亟需匯聚期刊界、學術界、產業界、評價機構和管理部門等的集體智慧,共同構建資源共享、開放創新、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新型評價生態,才能加快推動評價與管理的精準對接和深度融合,真正釋放各方創新活力,有力促進應用型期刊高質量健康發展,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價值共創,把握共建之需
應用型期刊評價生態的構建,考慮到評價工作的內在復雜性、應用型期刊的獨特性以及科技創新的時代性等,應是一個多方協同參與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價值共創、動態優化,實現從學術孤島到產業共生,數據驅動與專家賦能的雙輪耦合迭代創新。
應用型期刊各主體互利共贏成為共識。應用型期刊評價并非孤立行為,而是涉及期刊界、學術界、產業界、評價機構、政策制定者等多方主體的生態系統。一方面,各主體共生互利、共同進步。應用型期刊發展依賴評價引導,構建專門的應用型期刊評價體系,“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推動期刊優化內容質量、提升傳播效能。另外,評價工作依賴行業支持,評價指標的合理性、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均需依托期刊編輯部、讀者作者、領域專家、數據庫商、企業單位等的深度參與。在此過程中,各方黏性得以增強,合作關系不斷夯實,期刊方才能較準確地把握自身位置,有針對性地開展整改和提升,進而為行業、管理者與決策者等提供更優質的知識服務。另一方面,各主體目標具有一致性。各方最終目標均指向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唯有共建生態,才能優勢互補,避免評價與實務脫節,形成“期刊-評價-產業”的良性協同鏈條,全面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
應用型期刊評價生態化乃大勢所趨。主流期刊評價體系長期以來“重理論、輕應用”,未能充分契合應用型期刊的發展需求,使一些應用型期刊的定位出現模糊和搖擺。《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改進完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以內容質量評價為中心,堅持分類評價和多元評價,完善同行評價、定性評價,防止過度使用基于“影響因子”等指標的定量評價方法評價學術期刊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應用型期刊評價系統內部相互影響、制約,需維持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構建評價新生態,一是緩解評價負面情緒,越來越多期刊對“唯影響因子”等單一評價方式存在抵觸,評價生態的共建可增強透明度和參與感,提升公眾對評價理論與實踐的認可度、接受度和滿意度。二是強化評價的多元功能,健全期刊評價體系。評價定期開展,動態調整評價標準,持續優化評價體系,更好地體現評價的普適性、導向性、預測性等復雜屬性,使其真正服務于應用創新。三是適應開放科學與數智化趨勢,在數據驅動、開放共享的新環境下,評價將融合多元數據,如科技成果轉化率、新媒體影響力等,而非僅依賴傳統文獻計量指標。
應用型期刊評價的系統工程屬性需要協作。應用型期刊評價強調全面性和系統性,其多維度、多視角和多對象的有機融合凸顯了多方協作的必要性。一是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打破傳統學術評價的單一視角,構建包含期刊編輯、評審專家、產業技術人員、政策制定者等在內的復合型評價主體體系,每個主體從各自的維度提供獨特力量。二是評價數據的異構性,包括傳統的引文數據,更要參考行業應用數據、技術轉化數據、讀者反饋數據等信息,而這些數據分散在企業、高校、期刊等不同機構,需要互通來實現數據匯聚和交叉驗證。三是評價標準的動態性,跟隨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持續迭代,僅靠評價機構難以及時捕捉這些變化,建立包括產學研各方在內的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能夠確保評價指標的時代適應性。四是評價過程的復雜性。從數據采集、指標計算到結果分析與應用,評價工作涉及多個專業環節,如技術人員開發智能工具、評審專家設定權重標準、行業專家驗證結果效度、管理部門制定配套政策、科研機構調整考核標準等,通過專業分工提升評價效率和影響。各方協同,實現“評價-改進-提升”的良性循環。
全周期協同,推進評價新生態
破解傳統評價導向單一、指標分散、數據封閉、應用脫節等難題,需要構建貫穿“前-中-后”全過程的動態協同耦合機制。通過各環節的有機銜接與聯動迭代,多主體共建共治共享,實現評價范疇從學術共同體向產業需求延伸,評價過程從靜態考核向動態優化演進,評價效能從單一鑒定向多維賦能拓展,最終形成綜合動態平衡的應用型期刊評價生態系統。
評價前:夯實基礎,明確定位。應用型期刊評價面臨期刊定位模糊、數據對接困難和參與積極性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一是期刊編輯部通過明確“應用型”定位聚焦行業需求,避免盲目跟風理論型期刊。通過建立規范的數據歸檔體系,確保科技成果轉化率、行業應用案例等關鍵數據的可追溯性。二是科研人員錨定管理需求和場景,不斷完善指標體系,評價組織者制定分類評價標準、及時公開指標框架,通過舉辦培訓或說明會增進期刊對評價體系和流程的理解,彌合指標研究與應用實踐的鴻溝。三是數據庫廠商積極共享數據,開發專用數據接口和特色數據庫,提升數據資源的采納率,打通跨平臺評價,增強數據話語權。四是管理部門協同期刊出版機構和行業協會等共同做好期刊分層集群統籌管理,幫助期刊找準定位;將評價結果與資源分配掛鉤,提升期刊參與積極性;推動和鼓勵建設行業數據共享平臺,聯合企業、科研機構等完善應用效果數據的采集與驗證體系。通過明確各方職責、健全數據機制和完善激勵制度,為應用型期刊評價提供基礎。
評價中:多方參與,動態優化。評價過程中存在數據質量參差不齊、定性信息缺乏統一標準、行業專家的參與度低、評價進度更新不及時等問題。為此,期刊編輯部主動提供可核驗的技術落地報告、企業合作證明等實證材料,行業協會則發揮第三方驗證作用,形成可溯源的動態評價證據鏈,避免“自說自話”。評價組織者團結學術共同體把控質量,通過組建包含企業技術專家和一線從業者等多元化評審團,激活生態循環的互動交流機制;采用“定量數據(如企業引用量)+定性調研(如用戶訪談)”的主客觀結合模式,重塑評價指標和方法,打破傳統評價的“學術孤島”;深化技術賦能,考慮聯合技術支撐方開發文本挖掘等智能工具輔助創新性和應用性評估,并建立動態評價看板,實時公開數據采集與評分進度,增強全流程透明度,實現一站式評價和“長期主義”。這些共同作用強化產業實踐,通過技術創新提升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評價后:強化應用,閉環反饋。目前對應用型期刊評價不足,出現評價結果運用流于形式、期刊改進方向不明確、生態斷裂互動不足等現實挑戰。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評價結果未與政策、資源形成聯動,缺乏?價值重構、動態協同、技術賦能、制度保障。為突破以上瓶頸,管理部門可以大有作為,如主動將評價結果深度嵌入科研績效考核和職稱評定體系,通過設立“標桿期刊”專項資助推廣優秀實踐的示范案例。評價組織者負責編制分領域的改進報告精準診斷薄弱項,如“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于行業均值”,并搭建期刊交流平臺促進經驗共享,如“如何提升企業用戶粘性”。期刊編輯部則基于評價反饋和經驗互鑒,優化選題策劃,加強品牌價值衍生和數字空間塑造,建立常態化的讀者和企業反饋機制,增強生態韌性。實現數據貫通、產研互哺、政策銜接,既強化評價結果的應用價值,又為應用型期刊的持續改進提供明確路徑。
為何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在30%左右,而一些發達國家能達到50%—70%?應用型期刊作為橋梁的失位值得深思。共建兼具活力與秩序的應用型期刊評價生態系統,是破解當前困境的關鍵路徑,更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唯有匯聚多方合力,才能突破固有局限,構建更具科學性、導向性與包容性的評價生態,助推期刊與產業、科研、教育的深度融合,有目標、有組織地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為創新驅動發展注入持久動力。